投放2~3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的苗种时,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中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可以满足几天的需求量,主要是轮虫、桡足类、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摇蚊幼虫、水蚯蚓等活性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随着个体的增大,池塘中天然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减少,必须投喂含蛋白质42%~45%的人工混合饲料才能满足苗种的摄食需求。首先在池塘搭一个饵料台,每亩池塘饵料台的面积为6~8平方米,将饵料台用竹桩或木桩固定在离池底约30厘米处,然后将饵料投喂在饵料台上。
饵料配制方法有三种:其一,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方法是将小杂鱼[《杂鱼》网络小说,作者:叁拾伍,首发于起点中文网,现已完结。]绞碎后掺拌部分鱼粉、蚕蛹粉、豆粉、麦麸、三等[三等,拼音是sān děng,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三种等级。]粉等揉成团状饲料投喂;其二,将鱼绞碎成浆后用三等粉黏合一下直接投喂,或将粉状原料混合均匀后加一定量的水揉成团状投喂;其三,较多的养殖者采用杂鱼绞碎成肉泥后直接投喂在池塘中。开始转化食性时一般投喂量为1.5%~3%,以后逐渐增加到占体重的3%~6%,在体长3厘米以前每天投喂3~4次,在体长5厘米以前每天投喂2~3次,其后每天投喂2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