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鸭业的蓬勃发展,不同规模的鸭场星罗棋布,饲养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饲养密度不断加大,为各种病原微生物在鸭体内繁殖、变异及传播创造了条件,因此,鸭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依旧是威胁鸭养殖业的主要疾病,以下就鸭传染病做个介绍。
鸭传染病的介绍
1.鸭瘟
鸭瘟是由鸭瘟**引起鸭、鹅及雁形目家禽的一种**性传染病。本病多发生于20天龄之后的鸭。主要临诊症状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肿头,流泪,流鼻液,软脚,拉绿色稀粪。主要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疾病过程中发生的细胞、组织和**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为:眼结膜潮红;头部皮下胶冻样浸润;食道粘膜被纵向排列的黄褐色假膜覆盖;腺胃*头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肝表面有大小不一的黄白色坏死灶,在坏死灶**常有鲜红色的出血点或周围有出血环;脾脏有坏死灶;肠粘膜广泛性出血;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常有黄褐色的坏死物覆盖;母鸭出现卵黄性腹膜炎[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化学**或损伤所引起的外科常见的一种严重疾病。]。从患鸭的肝、脾中容易分离到鸭瘟**。
防制:
(1)使用鸭瘟弱毒**免疫预防[免疫预防(immunoligic defence)指机体抵抗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其它异物的功能。],效果良好。
(2)患病早期鸭群使用抗鸭瘟血清治疗,效果好,但使用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2.鸭**性肝炎
鸭**性肝炎是由**引起雏鸭的传染病。有三种血清型[血清型又称血清蛋白型。],即Ⅰ、Ⅱ、Ⅲ型,我国主要流行的是Ⅰ型。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地区的鸭**性肝炎**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异,用原来的常规**免疫预防效果下降。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主要临诊症状为:病程短,发病、死亡急促,死前常出现角弓反张现象。主要病理变化为:肝肿大,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红褐色的出血点。从患鸭的肝、脾容易分离到鸭**性肝炎**。
防制:
(1)使用鸭**性肝炎弱毒**免疫预防,效果好;出现变异株的地区,还应结合使用当地分离株制备的鸭**性肝炎灭活**进行免疫。
(2)患病早期的鸭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进行治疗,效果显着,但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3.番鸭细小**病
番鸭细小**病是由番鸭细小**引起雏番鸭的传染性疾病。由于本病多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番鸭,故本病又称为三周病。主要临诊症状:拉白色或绿色水样稀粪,喘气,软脚,有时出现扭颈等神经症状。主要病理变化为:小肠(尤其在蛋黄蒂附近)肠腔膨胀硬实,内有"腊肠样"栓子。从患鸭的肝、脾中容易分离到细小**。
防制:
(1)用番鸭细小**弱毒**免疫预防,效果良好。
(2)患病早期的鸭群使用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进行治疗,效果显着,但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4.鸭禽流感[禽流感,全名鸟禽类流行**冒,是由**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猪。]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引起家禽或野禽的一种感染或疾病综合征。以往的研究表明,鸭是禽流感的主要储毒宿主,只感染不发病,但带毒排毒。然而,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禽流感不但感染鸭,而且能使其发病,甚至引起死亡。主要临诊症状为:雏鸭急性死亡,眼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喙紫黑色,个别肿头和出现共济失调的神经
症状;母禽产蛋量急剧下降,受精率和孵化率也显着降低。主要病理变化为:雏鸭眼结膜炎,潮红;胰腺有出血点或坏死点;心肌可能有条纹状坏死;肝脏有出血点;脾脏有坏死点;母禽卵黄性腹膜炎。从患鸭的肝、脾中容易分离到流感**。
防制:
(1)禽流感有众多血清亚型,且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力甚差,因此,使用当地分离毒株制备的灭活**进行免疫接种,效果良好。
(2)患病早期的鸭使用当地分离株制备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进行治疗,效果显着。
(3)金刚烷胺、**唑及一些防治流感的中草药,对鸭禽流感的早期治疗有一定效果。
5.番鸭花肝病
番鸭花肝病是一种以病死番鸭的肝脏出现花斑样病灶为特征的番鸭病,是目前鸭的一种新疫病。据笔者的了解及有关资料报道,本病于1998年底在湛江地区早发生,目前在我国江苏、浙江及我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番鸭中出现地方性流行。本病多发生于日龄较小的雏鸭,其中以3周龄以内的雏番鸭为易感,发病率高达,死亡率也高达30%以上。主要病理变化特点是:内脏**(包括心、肝、脾、肺、肾、肠、胰等)有大量的灰白色呈花斑样的坏死灶。本病的病原目前尚未定论,从患鸭的心、肝、脾等容易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沙门氏杆菌、鸭疫里默氏杆菌等病原菌以及一种无血凝性的**。
防制:
(1)坚持自繁自养,严禁从疫区购入种苗。
(2)疫区可使用当地分离毒株制备的灭活**进行免疫预防,效果良好。
(3)患病早期的番鸭使用当地分离毒株制备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进行治疗,同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敏感的抗生素或抗菌药物,以防止细菌的并发或继发感染,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6.鸭大肠杆菌病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各种家禽的一种细菌性疾病。本病临诊上有多种病型,其中以雏鸭或小鸭的败血型和产蛋母鸭的卵黄性腹膜炎(蛋子瘟)危害为严重。在患鸭中,雏鸭或小鸭的败血型大肠杆菌病常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继发或混合感染。主要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食,拉黄白色稀粪,出现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母鸭的卵黄性腹膜炎主要发生在开产前的母鸭或正在产蛋的母鸭,其主要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为:母鸭腹部膨大,拉白色带有蛋白碎片的粪便,剖检腹腔内充满蛋黄碎片或干酪样物。从患鸭的心血、肝、脾中容易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
防制:
(1)鸭大肠杆菌血清型多,且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差,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免疫预防,效果较好。
(2)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进行治疗,效果显着。
7.鸭副伤寒
鸭副伤寒是由能运动的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幼鸭;成鸭呈亚临诊感染,带菌排菌。主要症状:拉水样稀粪,个别鸭出现神经症状,如扭颈或身体翻转。主要病理变化:肝表面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坏死灶;气囊混浊,有**干酪样物;盲肠充满干酪样物,形成"盲肠芯".从患鸭的心血、肝、脾中容易分离到病原菌。
防制: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
(2)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
8.鸭出败
禽出败又名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传染病。鸭出败目前主要以散发流行,但有时出现地方性流行。禽出败多发生于日龄较大的鸭。症状为:发病、死亡一般较急,拉绿色稀粪。主要病理变化为:全身粘膜、浆膜出血,呈现败血症过程,肝脏表面有针尖大小、均一的灰白色坏死灶。从心血、肝、脾中可分离到多杀性巴氏杆菌。
防制:
(1)禽出败发病多与机体抵抗力有关。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避免饲喂发霉饲料,是防制本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2)本病的病原有多个血清型,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菌苗免疫预防,效果较好。
(3)多杀性巴氏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应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9.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各品种、性别、龄期的鸭均可感染,但主要侵害2~3周龄的雏鸭,发病率常高达90%以上,死亡率达5%~75%不等。本病往往与鸭大肠杆菌病混合或并发感染。主要临诊症状为:患鸭精神委顿,食欲下降甚至废食,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拉绿色稀粪,并常有共济失调或抽搐等神经症状。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以及脑膜炎等。从患鸭的心血、肝、脾及脑中极易分离到鸭疫里默氏杆菌。
防制:
(1)应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应激;
(2)对水域进行经常性消毒。
(3)鸭疫里默氏杆菌常与鸭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而且这两种细菌都有很多血清型,因此使用当地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进行免疫预防,效果良好。
(4)鸭疫里默氏杆菌和鸭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应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进行治疗。
以上介绍了九种鸭传染病,以上介绍的都是为常见的鸭传染病。希望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鸭传染病拥有更深的了解,更多养殖方面的知识请持续关注,火爆兽药饲料招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