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养殖中胃肠道疾病主要有四种常见消化道[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疾病,分别是前胃弛缓、瘤胃[瘤胃是反刍动物的第一胃。]臌气(俗称胀肚)、瘤胃积食、胃肠炎[胃肠炎通常因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等,下面将详细介绍牛四种常见消化道疾病的防治。
牛四种常见消化道疾病
牛瘤胃臌气
瘤胃臌气是因牛前胃神经反应性降低,收缩力减弱或采食[采食,读音cǎi shí ,汉语词汇。]了大量易发酵的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在瘤胃内菌群作用下异常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引起瘤胃臌胀。例如牛采食大量易发酵饲料[粗饲料经过微生物发酵而制成的饲料为发酵饲料,粗饲料中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物质,木质素等粗纤维和蛋白质,但难以被动物直接消化吸收,动物吃了会增加肠道负担,引起肠道疾病,该产品不但可以弥补常规饲料中容易缺乏的氨基酸,而且能使其它粗饲料原料营养成份迅速转化,达到增强消化吸收利用效果。],幼嫩多汁类青草,冰冻、霉变饲料及带露水青草等,或是在饲草中加喂了过量精料、豆腐渣等也可引发本病。本病多发生在病畜采食过程中,或采食后突然发病。病畜腹部急剧臌大,肷窝部突出,按压腹壁紧张而富有弹性,叩诊呈臌音,听诊瘤胃蠕动音消失。病畜精神沉郁,食欲、反刍[反刍(chú)俗称倒嚼(dǎojiào),是指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嗳气停止,腹痛,后肢踢腹,起卧不安,拱背摇尾,呼吸困难,结膜发绀,心跳加快,站立不稳,后倒地不起,室息而死。瘤胃黏膜[胃黏膜是指胃中一种黏膜。]有出血斑,角化上皮脱落,肺充血,肝和脾脏被**呈贫血状态,浆膜下出血。采食大量易于发酵饲料后,在采食中或采食后突然发病,瘤胃臌胀,呼吸困难,即可做出诊断。用大蒜头10个捣烂加醋500毫升,或混于植物油中内服,犊牛酌减,服药后要牵牛慢慢走动,不可让牛卧下。一般服药后15分钟左右,患牛开始消胀,1小时后开始反刍,出现食欲,该法安全且无副作用,疗效显著。一般患牛经一次服药即可。注意饲草的储存,防止发霉、变质,饲料应注意合理搭配。
牛瘤胃积食
瘤胃积食主要是由牛采食了不易消化的饲料所致,也可继发于前胃弛缓、创伤性网胃炎、瓣胃阻塞等病。病牛表现为食欲、反刍、嗳气减少或停止,瘤胃蠕动音减弱,脉搏和呼吸加快,拱背,起卧**,先便秘、后腹泻,左肷窝凸起,左腹部坚硬。防止突然变换饲料或一次性喂过多饲料。治疗可用硫酸镁500克,鱼石脂30克,石蜡油1000毫升,混合并加水稀释后一次灌服。严重的瘤胃积食应施行瘤胃切开术,取出部分瘤胃内容物。
牛前胃弛缓
前胃弛缓是家畜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降低,肌肉收缩力减弱,瘤胃内容物运转缓慢,菌群失调,异常发酵引起的消化**综合症。舍饲牛的发病率较高,占前胃疾病的75%。严重影响牛的生长发育和生产力,对养牛业危害很大。病牛主要临床特征为厌食,瘤胃蠕动力减弱,反刍减少。急性前胃弛缓的患畜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反刍减少甚至停止,咀嚼无力,嗳气增多,瘤胃蠕动音减弱,体温、脉搏、呼吸一般正常。慢性的病畜逐渐消瘦,全身衰弱、无力,被毛粗乱,鼻镜干燥,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后因衰竭而死。病牛瘤胃和瓣胃胀满,皱胃下垂,内容物干燥,瘤胃和瓣胃黏膜有出血斑。根据病畜食欲减退,反刍异常,前胃蠕动减慢,精神沉郁,鼻镜干燥,一般即可做出诊断。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饲料保管和饲料的多样化,不要随意更换饲料。治疗可用“清热健胃散”(主要成分为龙胆、黄柏、知母等),每只牛每次100克,拌入饲料中口服或灌服。
牛胃肠炎
胃肠炎是畜禽常见多发性疾病,主要是胃肠黏膜组织的炎症。由于动物胃和肠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紧密相关,胃或肠的器质性损伤和机能紊乱,容易相互影响。因此胃和肠的炎症多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一般是由于草料发霉、变质,加工调制不当,突然变换等引起。病牛精神沉郁,饮欲增加,食欲废绝,反刍停止,体温升高,皮温不均,结膜潮红,脉搏增加,呼吸加快,瘤胃蠕动减弱,腹部触诊敏感。可视黏膜充血并发黄染。牛口腔干燥,气味恶臭,舌面皱缩,腹痛、喜卧,回头顾腹,粪便呈水样,混有粘液或未消化的饲料,有恶臭味,*门松弛,排粪**,出现里急后重。病牛急剧脱水,眼球下陷,腹部蜷缩,后因脱水,心力衰竭而发生死亡。牛肠内容物混有血液,有恶臭味,肠黏膜出血、水肿,组织坏死和脱落,遗留下烂班和溃疡。根据病牛全身症状,食欲紊乱,腹泻和粪便中的病理性产物即可做出诊断。
牛四种常见消化道疾病的防治,有效的办法是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卫生。注意饲料的营养和调配,防止用霉变饲料饲喂牛。定期清理胃肠以此便可杜绝牛常见消化道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