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肠道病,俗称空头病或起缩病,是由某些细菌在蚕消化管[消化管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内繁殖而引起的疾病,一般是每个季节和蚕批均有发生,特别是夏秋蚕[夏秋蚕,夏蚕、初秋蚕、晚秋蚕的总称。]期因气候干燥、叶质劣而常有发生,但都不是爆发性的蚕病。所以学习蚕细菌性肠道病症状,了解蚕细菌性肠道病治疗方法。降低养殖风险就变得尤为重要。
蚕细菌性肠道病症状
患病的蚕一般表现食欲减退,举动不活泼,体躯瘦小,生长缓慢,发育不齐等慢性症状,急性发病的灿多死于眠中,不能蜕皮而死亡,其尸体变成黑褐色,不久腐烂发臭。若在食桑中发病,身躯两头大中间小,头**稍向腹部弯曲,吐液而死。
此外,由于发病时期和消化道内寄生[区别于体表寄生,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叫做内寄生。]的细菌不同,有以下不同的特征:1.起缩蚕:响食后不食桑,体躯缩小,体壁黄褐等。2.空头蚕:消化管前半段无桑叶,充满液体,以致**呈半透明,似**性软化病[ ...]。3.下痢:少量吐液,排稀粪、不正型粪或念珠粪。
由于本病的病症与FV及DNV病相似,蚕农肉眼很难区别,可从病情分析来区别:在淘汰病蚕、改善饲养条件、添食氯霉素[氯霉素(chloramphenicol)是白色或无色的针状或片状结晶,熔点149.7~ 150.79C,易溶于甲醇、乙醇、丙醇及乙酸乙酯,微溶于**及氯仿,不溶于石油醚及苯。]等其他抗生素后,病情明显好转的,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蚕细菌性肠道病治疗方法
一是加强饲料管理是关键,增强蚕的体质,做到良桑饱食。
二是调节气象环境,加强通风排湿工作。
三是消灭病原菌,对桑室、蚕座做好消毒工作,湿桑不要长期贮藏。
四是舔食药物,发现病情的可添食浓度500~1000单位毫升的氯霉素(青霉素亦有一定疗效)以及现在推广的一些药剂也可使用,具体可咨询当地医师。
细菌性肠道病的发病多跟环境有关,是个关注环境变化和家蚕变化,时刻注意蚕细菌性肠道病症状是否会有发生,蚕细菌性肠道病治疗方法也同样是预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