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雨水充足的季节鱼类容易的应激素出血症,养鱼的人要知道出现这种病症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以便于防治。
一、发病特点及原因
1.主要流行季节在夏秋季,即6-10月,水温处于28℃以上时为高发期,夏季雷雨季节气候急变的时候会发生,但当天气正常时,发病塘口的病害程度会有自动减轻的趋势。夏季由于水体表层水温与底层水温差较大,一旦遭遇雷雨,上下水体对流剧烈使鱼类栖息的水温在较短时间内改变较大,鱼类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应激状态,生物学上的名词。],很易导致应激性出血病[基本信息概述: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鱼病。]发生。
2.鱼病高发季节在一些盲目用药的池塘中也很容易发生,可发现越用药死亡越严重或者用药不起作用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用药导致池塘有毒物质蓄积,毒性增加,而平时不注意解毒造成鱼类长期处于药物毒性的应激状态中,因此也很容易发生该病。
3.在一些常年大量投喂质量不合格的配合饲料的池塘会有发生,并且一些长势越快的鱼发病越严重,死亡的越多,用药效果也越差。由于一些饲料厂家为了追求利润,在饲料中添加了一些类如喹乙醇类的促生长添加剂[添加剂包括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混凝土添加剂、机油添加剂等多种化工类添加剂。],鱼类服用这些添加剂后体现出生长加快、饵料系数降低的优势,但由于此类添加剂会造成鱼类免疫系统的损伤,导致免疫力下降,一旦养殖水体环境发生改变,就会出现应激性出血病;这也就是那些长势越快的鱼池发病越严重的原因。当长期投喂能量蛋白比偏高的饲料时,很容易发生鱼类脂肪肝病,其主要病变部位是肝脏,使肝脏失去正常的生理机能;当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含量特别是VC与VE不足时,会严重影响鱼类的免疫能力和抗应激能力;矿物质含量不足时也会使鱼体在生长过程中发生生理平衡失调,鱼体组织、**的发育及生长失调。此时如遇外界应激因子的**,就会引发鱼类发生该病。
4.各种鱼类都可能发病,但以吃食性鱼类表现为明显,生产中往往可发现:鱼在发病前吃食和各种活动都很正常,无任何明显的症状,但当受到应激因子如气候突变、拉网、换水等**时,鱼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发病,甚至会大量死亡。
5.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越高的池口发病越严重,越是多年未清塘的池口发病越严重。由于单位水体内养殖承载力[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里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现已演变为对发展的限制程度进行描述的最常用概念之一。]有限,当超出水体承载力时就会出现有害物质超标,如溶氧、氨氮及**酸盐超标均会对养殖鱼类造成应激朝及危害。
6.在用药过程中往往一些改善鱼类应激的药物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而内服抗生素以及消毒用药效果不佳。
二、预防与治疗
1.在鱼类养殖的空闲时间对池塘进行彻底的清塘。如果时间允许好采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进行清塘,有效杀灭池塘中各类野杂鱼、有害寄生虫及虫卵、细菌,同时还能改善池底淤泥性质,改善养殖水体环境。
2.制定合理的养殖模式,特别是放养密度要严格控制。在用药过程中切勿盲目用药,用药要对症,同时不要随意加大药物使用剂量。
3.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此病发生的重点,经常加注新水,还可定期使用生物渔肥、生石灰或生物制剂(益生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改善水质,保持水质清新,以增强鱼类的抗应激能力。同时合理控制开动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的时间及频率以调节水质。密切关注气候变化,特别是高温雷雨季节,如天气变化较大则要控制饲料投喂量,提前开动增氧机,以降低鱼类应激反应的发生。
4.对于长期投喂配合饲料的养殖户,在高温时期好适当减少配合饲料的投喂量,同时每天适当投喂一些水草或苏丹草等植物性饲料,以补充鱼类对维生素和粗纤维的需求量,如果投喂植物性饲料困难,可选择定期使用能够增强鱼类免疫能力的药物或饲料添加剂拌饵投喂,例如VC、VE、免疫多糖类等在实际生产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当鱼类发生该病时,建议首先减少配合饲料的投喂量,适当增加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其次用维生素(鱼用ABC、保肝宁、免疫活性促生长剂、应激灵)和内服中草药制剂(三黄散、肝肠宝、板蓝根)拌饵投喂,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切忌在此时盲目用药,否则可能会形成越用药病情越严重、死亡越多的现象而给养殖生产带来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