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陈颜锋

  在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

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

应用生物絮凝技术养殖南美白对虾

前期,肥水培育浮游藻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措施。这是因为,传统的对虾养殖模式乃是依赖浮游藻类净化水质。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

,其生长繁殖又能利用含氮废物合成藻类生物体;许多藻类及浮游动物可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对虾的饵料。但是,进入对虾养殖中、后期常会出现浮游藻类繁殖过盛,给水质调控增加难度,而大排大换则会造成理化因子的骤变,使对虾出现应激反应,导致免疫力下降,不宜采用;同时繁殖过盛的浮游藻类遇不利气候条件如台风、暴雨,易造成藻类突然大量死亡,俗称“倒水”,影响对虾产量的稳定性。

  为了净化虾池

[虾池是江苏省东台地区的传统小吃。]

水质,生物絮凝

[絮凝是指使水或液体中悬浮微粒集聚变大,或形成絮团,从而加快粒子的聚沉,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这一现象或操作称作絮凝。]

技术提供另一有效途径,生物絮凝体吸收含氮废物的效率较浮游藻类高10—100倍,并且不分日夜,不受气候条件限制,因而更加稳定;絮凝体将废氮从水体中去除的同时,生产了微生物质,高蛋白的微生物质又可作为额外的食物来源被对虾利用。目前生物絮凝技术已率先在美国、印尼、伯利兹等国的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

养殖中推广应用,单茬平均每667平方米

[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

产量可达1000—1500千克。现将生物絮凝技术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应用的关键技术措施介绍于下,为有志于对虾养殖技术升级的虾农提供参考。

  一、虾池内絮凝体的形成过程

  絮凝体由细菌、浮游动植物、细胞碎屑、有机纤维颗粒、无机颗粒、生物高聚物等组成。虾池内絮凝体的形成伴随着从光能自养到异养的转变过程,其技术路线可概括为:虾池肥水培养饵料生物→室内絮凝体小规模扩种→虾池内施用絮凝体种液→絮凝体逐渐形成并占优势→阻挡光线→间接抑制浮游藻类过快生长(预防养殖后期浮游藻类繁殖过盛)→絮凝体的保持与稳定。

  二、形成絮凝体的细菌

  形成絮凝体的细菌能合成聚羟基链烷酯(PHA),尤其是β—羟基丁酸酯。β—羟基丁酸酯是絮凝体构成物间的聚合物。目前在对虾养殖中用于形成絮凝体的细菌种类有限,主要有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胞杆菌、胶羽形成菌。

  三、关键技术措施

  1.池塘条件与设施要求:池塘呈正方形或长方形,为混凝土结构或土池铺设高密度聚乙烯地膜,面积以6670平方米以下养殖效果较佳。进水口位于池塘一角,池深1.5—2米,池底部为锅底形,池**设排污口。形成絮凝体的细菌是异养菌,其繁殖需消耗大量溶解氧,因而在养殖全程均需开动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

,平均每667平方米配备增氧机的功率在1.5千瓦以上。增氧机宜选叶轮式,使絮凝体在虾池内保持流动、悬浮状态。增氧机布设在虾池四角及池边,四周流速较中间的流速大,絮凝体易在虾池中间集中、沉积,若根据虾池大小,在虾池的中间位置增设1—2台增氧机,其效果更佳。

  2.絮凝体小规模扩种:在室内用大塑料桶

[塑料桶的材料多采用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吹塑、注塑而成,上海塑胶制品化工、农药、医药、食品、五金电子、机电等行业液体、固体物品的外包装。]

完成扩种过程,在塑料桶内加入池水,并加入1%的对虾饲料、1%的枯草芽孢杆菌或蜡样芽胞杆菌。芽胞杆菌的用量以虾池面积计,每667平方米用芽胞杆菌250克,同时以此反推絮凝体扩种体积。持续充气、搅动24—48小时。芽孢杆菌在繁殖过程会分泌絮凝剂,并形成絮凝体。显微镜下检察絮凝体,絮凝体粒径以100—200微米为佳。

  3.养殖池施用絮凝体种液:将室内扩种的絮凝体种液施用于虾池中,连续施用30天,30天后减半施用。

  4.有机碳源:添加有机碳源是生物絮凝体形成与保持的重要工艺技术之一。有机碳源可选择葡萄糖、蔗糖、糖浆、醋酸盐、淀粉等。有机碳源的添加量根据所选有机碳源(因不同有机碳源的含碳量不同)与对虾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进行调整,使得C/N比达到10。因形成絮凝体的细菌在养分供应过剩时会建立细胞储备,以供营养不足期间的使用,有机碳源既可少量连续添加,也可大量定期添加。

  5.苗种放养:应选择无特定病原(SPF)的南美白对虾苗种,尤以“国联”、“海大”等品牌苗种质量更有保障。生物絮凝技术的水质自净化原理与较高的池塘设施能支持南美白对虾的高密度养殖,虾苗放养密度可提高到每667平方米10—15万尾。

  6.排污与换水:底污主要由残饵与对虾粪便组成,其沉积速度远快于絮凝体,在苗种放养15—20天后开始排污,每天排污1次。排污前,开动四周增氧机,关闭中间增氧机,因四周流速较中间的大,底污则集中在**排污口,便于彻底排出池外。养殖全程基本不换水,仅补充因排污与蒸发而流失的水分。

  7.其他管理措施:实践证明,沸石粉或白云石粉也有利于絮凝体的形成,可每隔10—15天施用1次,每次每667平方米10千克。清池消毒、肥水、盐度调节、饵料投喂等其他管理措施,按照《NY/T5059—2001无公害食品对虾养殖技术规范》以及各地地标实施。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