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脊尾白虾混养技术问答二

问:在土池繁殖梭子蟹苗种时,前期怎么培育水质,就是用什么肥料[肥料是指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类物质,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什么时间肥?

  答:这个问题实际包涵了施肥种类和肥水[肥水是汉语词汇,拼音féi shuǐ ,意思是水名。]时间两个问题,从我自己的理解来看应该还要掌握肥料的品种和环境中各种因子对藻相及水体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的影响。

  首先说说水环境中的肥料和影响肥效的几个条件:一般人可能认为施肥就是用氮肥和磷肥,其实水环境中肥料包括氮、磷还有碳和一些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存在量极少,通常指低于人体体重0.01%的矿物质。],海水中微量元素一般不缺乏,碳、氮、磷是大量要的,而且三者之间碳往往是不足的。肥料有了,也有一些塘口还肥不了水,可能是PH值过高或没有藻种或者缺乏物质循环中需要的分解者也就是一些有益的细菌。

  接下来[《接下来》是孙燕姿新专辑《未完成》中的歌曲,歌曲作词为廖莹如,作曲为李偲菘。]说说用什么肥料肥水,有人肥水用尿素、碳酸氢胺、磷肥,这类无机肥的肥效很快但是肥效也短,不稳定,藻相也不好,小型单细胞藻大量繁殖易倒藻,也易使虾蟹的幼苗得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在不经意间苗会全部消失;也有人用干鸡粪肥水或大包的颗粒肥肥水,这是有机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但是这种肥可溶性差,单胞藻[藻类是植物界最低等的一个门类,因为它们的细胞内含有叶绿素或其他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作有机养料,营**生活并主要以细胞**的方式进行繁殖,所以藻类属于自养型真核生物,其中单细胞藻类,由于它们的个体微小,仅由一个细胞组成,肉眼难以看到,一般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所以在分类学上习惯把单细胞藻类列入微生物的范畴。]利用率低,反而是使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旺发,而且很容易暴发纤毛虫,败坏池底;目前使用效果比较好的肥料是通过充分发酵后得到的可溶性有机肥,俗称“肥水膏”。这种肥完全溶于水,没有沉淀物,克服了无机肥和颗粒肥的缺点而且肥水藻相好,藻类生长稳定。比较下来用可溶性有机肥比较好。

  现在说说肥水时间问题,肥水是一个动态过程,肥施好后一般是小型单胞藻在7天左右达到高峰,接下来大型藻类也会起来。慢慢达到平衡,其间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也会起来。小型单胞藻在7天左右达到高峰,这时如果水肥度达到一定程度,光照足够时水中溶氧过饱和[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做过饱和现象。]会引起气泡病。这时应该控制水的肥度,使得水体溶氧达不到过饱和的程度,或者通过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曝气使水体溶氧不会过饱和。这两种方法都可以避免气泡病。

  水肥起来以后藻类消耗肥料会改变水体中肥料比例,肥料比例会影响甚至制约藻相的发展,同时浮游动物和菌类老化死亡分解会产生有机物[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虾蟹排便产生有机物。菌类能分解有机物和利用有机物同时会给水体补充有机肥和无机肥。整个水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应当考虑池塘里有什么肥,缺什么肥,不足的要补充。不管是补充有益菌[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让它分解有机物,让物质循环起来,还是补充碳源或者补充可溶性有机肥,都是不错的肥水方法,关键是如何去合理使用,产生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