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的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是刚兴起的养殖热点,但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制约,有些池塘养殖产量低效益差。其主要的原因是池塘内换水条件差造成生物[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缺乏。海蜇的摄食量很大,即使接种[接种(inoculate/vacci (inoculate/vaccinate) nate)意为注射**以预防疾病。]一些生物饵料也是供不应求,从而造成成活率低、个体小,直接影响到产量和效益。本文主要从人工培养生物饵料角度,采取三池一体化即两池养虾一池养海蜇的办法,利用养虾池培养大量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通过排水进入海蜇养殖地,达到生态平衡,供求平衡,使海蜇处于饵料较充足的环境之中。现将养殖海蜇的一些技术总结出来,供养殖业户参考。
1、生态习性
海蜇的碟状体发育成幼蜇、成蜇。成蜇产卵孵化后的浮浪幼虫在海水中浮游生活,浮浪幼虫发育成螅状体、横裂体营固着生活。海蜇的分布很广,但它并无长距离洄游的习性,终生栖于近岸水域,一般生活在等深线5-20m水域,适温范围18℃-28℃,适盐度为12‰-35‰,最适宜20‰左右。
海蜇的运动是靠内伞的环状肌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收缩时将伞体下腔的海水挤压出去,利用压出水流的反作用力推动蜇体向伞顶方向运动。海蜇的游泳能力很弱,游泳的速度仅为4-5m/分钟,在内湾海流缓慢的海区海蜇集群生活。
海蜇是动物性食性,主要捕食小型桡足类、纤毛类、贝类幼体等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有时也摄食少量硅藻,靠口腕和肩板上的吸口摄取食物。
2、池塘的选择与建造
养殖海蜇应选择在进排水比较方便的池塘。附近水域没有工业污染,要有淡水资源作用调节盐度之用。池子的面积不要太大,一般10-20亩,池长宽比例为4:1,水深要达到2m,pH值稳定在7.5-8.5。为了海蜇饵料的供需平衡,采取三池一体,也就是一池养殖海蜇,另两池养对虾。池与池之间在进水口的另一端留有闸门。闸门前设40-60日围网,两养虾池进水从中间海蜇池排水。海蜇养殖池坝坡度比例大一点好,最好采取水泥板或塑料纸护坡。
3、池塘的整理与进水
①如养殖多年的池塘要进行清淤处理,彻底清除池底的有机物**质及尖刺状,并打开闸门进水反复冲洗。
②选择晴天使用生石灰等药物,清除敌害生物及病原菌。
③进水时应在进水口设置40-60目的筛绢网,防止敌害生物进入。进水时间应选择在2-3月份,因为这个时间进水敌害生物少,有利于池塘的饵料生物的培养。开始进水不要太深,以30-40cm为宜。
④选择在晴天的中午施肥繁殖饵料生物,施肥以发酵的鸡粪和无机肥搭配使用。施肥时要将鸡粪加水稀释全池均匀泼洒,成块的鸡粪沉入水底容易**,施肥的数量根据水色决定。
⑤对进水水质进行监测记录,监测的内容为pH值、水温、盐度、浮游生物定量。进水时从养虾池的中间闸门流人海蜇养殖池。其生产流程为:纳水→施肥→繁殖浮游植物[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接种浮游动物→海蜇。
⑥接种:当池塘浮游植物量达到一定的密度;透明度在30cm左右,池水温稳定在18℃-20℃左右,开始接种轮虫、虫,接种时最好接种刚浮出的幼体,接种的密度为2000-1000个/m3,也可用休眠卵在池中直接孵化,接种前应先测定休眠卵的孵化率及每g卵的个数,以便确定合理的接种量。
4、放苗:
①苗种使用2cm以上的优质蜇苗。受伤的蜇苗不能使用。
②放苗的时间应在6-7月份,要选择无风的天气,在早晨或傍晚放人池中。放苗水温20℃左右。
③放苗的密度要根据各池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放苗量,池塘换水条件好的可多放一些,每亩水面放养300-500只为宜,密度大了海蜇生长缓慢,且养殖后期容易缺氧。
④苗种运输时应使用内壁光滑的器具,长途运输应采用塑料袋充氧、遮光、加冰的方法,防止温度上升。
⑤投苗时应注意育苗池与养成池的水温、盐度等理化因子指标,尽量将两者的差距调整的越小越好。在池子的上风处用小船将蜇苗运到池中间,均匀散布于池中,操作时一定要小心,严禁伤苗。
第一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