鲆鲽类养殖常见病的发病原因及诊断方法


一、发病原[病原,指病因。]

造成鱼病[致病因素作用于鱼体时鱼的正常生命活动受扰乱的现象。]发生的原因,不仅仅是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的感染和侵害,还与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鱼类本身的健康状况及其栖息的环境密切相关。养殖的鱼类是病原生物的侵袭目标,病原生物是导致鱼病发生的先决条件,没有病原体,鱼病就不可能发生。但当水环境不能满足鱼的需要或不利于鱼体的生活,或部分鱼体的健康状况**、体质较弱、抗病力差时,它们就更容易被感染,给疾病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另外,饲养管理不善,例如养殖密度过高,饲料的质量差、营养成分不全或霉变及投喂方法不科学等,也易引起疾病。由此可见,养殖鱼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养殖环境、病原体和鱼体三者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结果。只有在养殖鱼类体质较弱,病原数量多、感染力强,环境恶化、变化剧烈时,病害才较易发生和流行。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通过全面、细致的管理,提高养殖鱼类的抗病能力、改善养殖环境,控制病原生物的传播,实现鱼类的健康养殖

二、鱼病的早期诊断[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

有病早治,无病先防,做好病害预防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但在“防”的同时,也要有病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减少损失。诊断是鱼病防治工作的首要环节,只有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才能对症下药。在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现场的检查与诊断尤其重要。

1.活力与游动:正常健康的鱼,常集群静卧于池底,反应敏捷,若是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则一般离群独游,活动缓慢。

2.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健康正常的鱼,食欲旺盛,并且会定时游向食场,摄食时会成群**抢食。而病鱼,则反应迟钝,食欲减退,甚至不摄食。

3.体色[昆虫的颜色多数是由体壁和它的衍生物产生出来的,也有的来自不同的皮下组织或血液。]和体表:正常鱼的鳞片完整,体色鲜亮。而病鱼,体色发暗,色泽消退;有的体表上显现各种斑点,甚至鳞片脱落,皮肤充血、发炎,溃疡;有的病鱼鳞片[鱼鳞片是一种中药切制饮片名称,指球形块茎类药材切制的细小薄片,形似鱼鳞状,如半夏、玄胡等。]竖立,腹部肿大,眼睛突出;鳍膜破裂等。

4.鳃部:正常鱼的鳃丝是鲜红的,而病鱼的鳃丝黏液较多,附有污泥,甚至腐烂;有的鳃盖骨透明或有腐蚀空洞,鳃软骨外露等。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