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揭阳海大林灿远
一、混养
[混养(polyculture)是指同一水体中同时放养两种以上水生动物的养殖方式。]塘高峰期
[高峰期可描述为“投资需求夹杂着消费需求增加的时期”。](顶塘期)特点
7~10月份是潮汕鱼虾混养塘养殖高峰,第一批虾基本出虾完毕,产量因放苗时间、病害严重性不同而差别较大,产量在0~150斤/亩之间,对全年效益的影响不是很大,7~10月份产量占全年产量的80%,是全年效益的关键,从近3年统计的数据看,平均在400~600斤/亩之间,全年养殖的成败就在这几个月,如果把混养模式分成前期,高峰期和后期三个阶段,那高峰期的管理最为关键。
1.高峰期池塘情况
存塘密度高(40~50万/亩),批次多(3~4批虾,规格从2公分~50条/斤);
投喂量高,亩投喂12~16斤,虾子
[虾子,别名:吴福花,千屈菜科、虾子花属灌木,高3-5米,有长而披散的分枝;幼枝有短柔毛,后脱落。]吃料在10斤/亩左右;
藻类旺盛,更替快,透明度低(5~15公分);
低溶氧持续时间长(池塘低于4mg/L的时间在10小时以上);
病虾多(主要为肠炎和空肠)。
2.高峰期养殖表现
虾子长速慢(特别是中小虾),规格小,产量不持续,亩日出虾量低于5斤;
藻相单一,过度繁殖,出现浓绿水甚至蓝藻水,光合作用效率低,池塘整体溶氧不足,倒藻、浮头情况时有发生,虾子长期处于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生物学上的名词。];
虾子健康程度低,病虾一直存在,成活率低(12%),饲料转化率差(料比2.0以上)。
面对如此现状和表现出来的结果,且从近几年看平均效益是逐年下降的。那么如何**?如何帮到广大的养殖户?海大服务人员一直在探索,经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印证、提炼,在苗种、外部养殖环境等很难改变的情况下,终于找到可行的操作方案来解决高峰期混养塘持续出虾的问题。
二、解决思路
1.关键点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高峰期对池塘的限制因素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外环境的溶氧管理,二是虾子内环境的肠道保健;
2.溶氧管理逻辑
溶氧管理的根本在于底质的管理,良好的底部环境能够营造良好的菌相,继而带来好的藻相,提供高的溶氧水平,进而促进虾子生长和消化吸收;
3.肠道保健理念
肠道保健主要在于为提高虾子消化吸收能力,促进虾子肠道健康,提高饲料利用率,其目前主流的方法在于发酵饲料
[粗饲料经过微生物发酵而制成的饲料为发酵饲料,粗饲料中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物质,木质素等粗纤维和蛋白质,但难以被动物直接消化吸收,动物吃了会增加肠道负担,引起肠道疾病,该产品不但可以弥补常规饲料中容易缺乏的氨基酸,而且能使其它粗饲料原料营养成份迅速转化,达到增强消化吸收利用效果。]的运用,作用包括构建虾子肠道优良的菌相,帮助消化吸收营养源,活性营养物质的提供,水体补菌(粪便排出,二次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