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属淡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其肉质鲜嫩,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味食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稍有管理不当,河蟹就会中毒,那么河蟹中毒怎么办?如何防治河蟹中毒?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原因分析
1.河蟹养殖密度大。池塘养殖密度超过1500只/亩都容易发生氨中毒,高密度的放养量不仅破坏了水体的微生态平衡,而大量的排泄物[排泄物指一生物的消化系统中任何排泄的固体或液体,通常指人类的。]又污染了水体。
2.水温升高导致河蟹摄食量增加,投饲量也随着增加,由于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蛋白质含量高,大棚中交哦残饵和河蟹排泄物分解后产生氨氮[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硫化氢[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等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在水中大量积累在池底,导致底层氨氮严重超标,经送检发病池塘氨氮含量都超过10.5毫克/升。
3.在饲养过程投喂饲料不新鲜或常用腐烂变质的*杂鱼进行投喂,投饲量受*杂鱼的供给量限制造成河蟹摄食不均,导致河蟹营养**、抵抗力[抵抗力(Resistibility),是指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下降,因此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
4.许多养殖户采用自配饲料的方法,所配饲料在水中保存时间较短、投饲不科学,常将颗粒料投在离水边2米左右导致使大量饲料溶失于水中,分解产生氨氮等有毒物质,随着水温的升高加速了饲料和粪便的分解成氨氮,氮氨超标使河蟹中毒。5.池塘水草少使换冲水困难,导致池塘水体自净能力较差。随着水温的升高各种微生物活动加强,水质污染造成河蟹氨中毒。
二、防治方法
1.降低河蟹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减少河蟹粪便对水体的污染以及河蟹对水草的破坏。
2.改变投饵方式,将水下投喂方式改为水边投喂;搭设饵料台便于查看河蟹摄食情况;及时清除残饵减少饲料溶失对水体的污染。
3.科学配制饲料,合理添加诱食剂促进河蟹快速摄食,减少饲料在水中的浸泡时间。
4.合理投饵营养全面,提高河蟹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
5.发病时,将池水全部排干再冲换新水,降低水体的氨氮浓度,并加入生石灰20毫克/升,将池水pH值调至7.5~8.5之间。
6.积极养护水草,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7.有条件的养殖池,可以配备搅水式增氧机或气泵,将底层的污水曝气,使表层的溶氧水和底层的缺氧水混合增加溶氧,并将有毒的氨氮、硫化氢**成无毒的硝酸盐和硫酸盐排出池外。
以上就是“河蟹中毒怎么办?如何防治河蟹中毒?”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