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是什么近又不少人询问,为此,火爆兽药饲料招商网做了一定的总结,针对河豚做个详细的介绍,此外,本文还列举了一些河豚的图片供大家鉴赏,希望以下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河豚的图片

河豚是什么

河豚是什么,河豚的图片

河鲀(Tetraodontidae;pufferfishes),俗称河豚,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注:河豚的叫法存在错误,但因为传播广泛,好多地方称之河豚,其实河豚为哺*动物,请加以区别。类似于猫熊,错误的叫法接受度高之后便称之为熊猫。)自古以来食用的河豚皆生息于河中,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声的唧唧声而得名河"豚"。

另有“气泡鱼”、“吹肚鱼”、“河豚鱼””、“气鼓鱼”(江苏、浙江)、“乖鱼”(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用闽南话读)(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等称呼。古时称“肺鱼”。

英文名:pufferfish。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来危险时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常见的有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s)、暗纹东方鲀(T.fasciatus)、黑鳃兔鲀(Lagocephalusinermis)、凹鼻鲀(Chelonodonpatoca)、黑斑叉鼻鲀(Aronthronnigropunctatus)等。

河豚的形态特征

河鲀,俗称“河豚”。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河鲀体呈圆筒形,具有众所皆知的圆滚滚身躯,一般体长在100~300mm左右,大的可达630mm以上。上下颌骨与牙愈合成4个大牙板,体长可达1.1M。背鳍1个,无腹鳍。无鳞或有小刺。有气囊,能吸气膨胀。种类很多,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汇合处也可发现。它们在水中吹动水和空气,使泥沙飞起,然后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因为牙齿和颌骨很坚硬,所以连极硬的贝壳也能咬碎。

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体背灰褐,体侧[体侧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 tǐ cè,是指身躯的右侧或左侧。]稍带黄褐,腹面白色;体背、侧面的斑纹随种类不同而各异。

河豚的图片

河豚的分布范围

河鲀在我国资源极为丰富,沿海产54种,年产量约达300~400万吨,沿海一带几乎全年均可捕获。在长江、珠江则在春、夏之间出现汛期,为沿海及江河中下游的主要渔业对象之一。在我国,从辽宁至广东沿海共生活着30多种河鲀,其中的暗色东方鲀进入长江、珠江等水系的中、下游。

河豚的生活习性

洄游: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唯有暗色东方鲀(Fuguobscurus,英文名:Obscurepuffer)一种成群溯河进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产卵;怀卵量一般在4~5万粒间。秋季水温下降,开始降河,和其它种类一样游向深海区,12月初返回深海区越冬。当年出生的幼鱼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后再复进入江河产卵。进入长江的河鲀于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阳湖中产卵。

食性:河鲀的食性杂,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很少摄食。

自卫:河鲀的体型**,主要依靠胸鳍推进。这样的体型虽然可以灵活旋转,速度却不快,是个容易猎取的目标。因此,河鲀演化出了迥异于一般鱼类的自卫机制。河鲀受到威胁时,能够快速地将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在短时间内膨胀成数倍大小,吓退掠食者。棘鲀科的刺河鲀身上甚至带有刺,膨胀时全身的刺便会竖起,令掠食者难以吞食。

河豚的图片

河豚品种分类

虫纹东方鲀

鉴别特征:背腹面均光滑无棘,体背面灰褐色,具虫纹状白色花纹,胸斑小,其周围白色花斑状,体侧下方具一**纵带。全长30厘米左右,小型种。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横纹东方鲀

鉴别特征:背腹及体侧密布细小棘,体背深褐色,具多条细浅色横带,体侧下方具一**纵带。全长25厘米,中小型种。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铅点东方鲀

鉴别特征:背腹面均具弱小棘,体背黄褐色,具浅色小斑点,5~6条深褐色横带,体侧下方具一条**纵带。全长25厘米,小型种。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月腹刺鲀

鉴别特征:全背部及腹部**强小棘,体背褐绿色,尾鳍灰褐色或**,月牙形。全长达50厘米,中型种。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红鳍东方鲀:红鳍东方鲀(Fugurubripes)隶属于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因体形似“豚”,常在河口捕到,故江、浙一带俗称“河鲀”,北方俗称艇巴,南方称之龟鱼。红鳍东方鲀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鲜半岛和沿海。我国沿海共发现有17种东方鲀分布,红鳍东方鲀是个体大、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之一。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高、营养丰富,素有“鱼类”的美称,深受广大美食家喜爱。但河鲀系有毒鱼类,且毒素是一种很强烈的神经毒,其制剂在临床上前景广阔。

红鳍东方鲀属高蛋白、低脂肪性鱼类。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而且河鲀鱼体内富含DHA、EPA和人体必需且不能自行合成的八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抗、抗衰老作用的硒、锌等元素的含量高于甲鱼和海参。安全食用河鲀,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补脑健脑、提高视力、抑制肿瘤等作用。此外河鲀鱼还有健胃养胃功效,一般的胃病患者若每年能吃一定量的河鲀,不乏神奇而愈的先例。

暗纹东方鲀:暗纹东方鲀身体长椭圆形,前部钝园,渐向尾部狭小。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领各具2个板状牙齿(同人的牙齿形状),唇发达,咬合力大,细裂,鳃孔小,侧位,为一弧形裂缝。眼小,可闭合,侧上位。鼻孔1对,显着。

背鳍靠后,与臀鳍几乎相连。无腹鳍,尾鳍平截,后端灰褐色。侧线明显,每侧2条,分别位于背腹侧。其全身无鳞,头部、体背及腹部均披小刺,小刺为倒钩刺。体背及上侧部具灰揭色横带纹4~5条,下侧及腹部桔淡**至白色。胸鳍上方及背鳍基部各有一块黑斑,臀鳍**。体色随体长及环境水质稍有变异。

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和东海。朝鲜也有分布。江苏南通中洋集团养殖的中洋河鲀就是暗纹东方鲀。

刺鲀:为热带海藻和珊瑚礁[在热带和**带浅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附近生活的底层鱼类。肉食性,以坚硬的珊瑚、贝类、虾、蟹等为食。游泳能力弱,遇敌时吸进空气或水,使腹部膨胀,皮肤上的刺都竖立起来,用以自卫。有时遇到一大鱼袭击一群小刺鲀,它们全都竖起了刺并**成团,似一大刺球,使敌害望而生畏。为热带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层鱼类。

平时,刺鲀身上的硬刺平贴在它的身上,看起来与别的鱼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当它遇敌时,它立即大口吞进海水,强大的水压使全身胀大2~3倍,倒下的硬刺也竖立起来,形成一个大刺球,让敌人无法下口。体形比它稍大的鱼骤然看见到口的食物比自己还大,不落荒而逃才怪呢!刺鲀只有肝脏有剧毒。

绿河鲀:绿河鲀又叫潜水艇、金娃娃、狗头、鸡泡鱼,属于鲀科观赏鱼[观赏鱼只是指那些具有观赏价值的有鲜艳色彩或奇特形状的鱼类。],可以叫做斑点-绿色-河鲀。学名Tetraodonnigroviridis。在野生环境中可以长到17厘米,但在水族箱中通常长不到那么大,市场上出售的多在5厘米左右,是热带观赏鱼中很受欢迎的鲀科观赏鱼,与河鲀属于一个品种,幼体无毒(约3厘米左右),成体有毒

黑斑叉鼻鲀:黑斑叉鼻鲀(Arothronnigropunctatus),俗称狗头、污点河鲀,是辐鳍鱼纲鲀形目四齿鲀科的一种鱼类,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区,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社会群岛,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

星斑叉鼻鲀:又称模样河鲀,为鲀科叉鼻鲀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及印度洋、西达红海西北端的苏伊士港、西南达非洲南端伊利莎白港以西的克奈斯那、往东经印度及马来半岛诸海、到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岛,包括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海洋底层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毛里求斯。此种鱼有毒,主要生活区在珊瑚礁或岩礁的沙地上,在沙地挖凹窝栖息,单独出没,不会成群,长可以达到120厘米。

白点叉鼻鲀:为鲀科叉鼻鲀属的鱼类。分布于菲律宾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和社会群岛、北至日本以及西沙群岛海等,属于暖水性鱼类。其卵巢和肝脏有毒。

菲律宾叉鼻鲀:又称线纹叉鼻鲀,俗名黑线气规、条纹河鲀、规仔,为辐鳍鱼纲鲀形目四齿鲀科的一种。体呈圆筒形,被覆由鳞片特化的细棘;口小。鱼体背部为淡黄或淡棕色,具8~20条深褐色纵纹;腹部*白。尾鳍圆形。

河豚的图片

河豚是什么,河豚的图片就介绍到这里,此外,提醒养殖户。河豚,为哺*纲淡水豚科动物的统称。当作鱼类理解时,应做“河鲀”。而“河豚”则为哺*纲淡水豚科动物的统称,如白鳍豚等。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