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东部南部地区虾蟹贝混养的一些思考


  浙东及浙南地区大部分地方的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模式为混养,即:贝类、蟹、虾立体混合养殖。根据盐度的不同,套养[ ...]的种类也不一样。盐度较高常年15度以上的区域,以小白[指在网络上不守礼节、不守秩序、不会自我规范的人,其具体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随意开*,为「小**」的简称,和“中二病”有异曲同工之妙。]虾、梭子蟹[梭子蟹,有些地方俗称“白蟹”。]、蛏子[蛏子(拉丁学名: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是帘蛤目(Veneroida)竹蛏科(Solenidae)瓣鳃纲软体动物的通称,又称蛏子皇、圣子、竹蝗、蜻。]养殖为主;盐度较低的区域以青蟹、白对虾[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蛏子或者是血蚶、小白虾、青蟹套养。

  此种套养模式相对于苏南地区的小白虾、梭子蟹套养而言,进一步降低了养殖风险,那么套养的优势有哪些,有没有进一步提高效益的空间,下面我们就详细分析一下。

  以蛏子、小白虾、梭子蟹套养为例,小较于小白虾梭子蟹套养而言,蛏子能够吸收水中的藻类及悬浮的有机物,进而对维持水质的稳定,预防水质的败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按理说,套养了蛏子之后,小白虾和梭子蟹的产量应该高于单独养殖小白虾和梭子蟹。而事实恰恰相反,套养模式下小白虾和梭子蟹的普遍产量低于南通地区单独养殖。以下是本人经过调查研究后的一些心得:

  1、溶氧不足是主要限制因素。溶氧不足有很多因素导致,以下是几个主要因素:首先,贝类对溶氧的竞争极其厉害,众所周知,贝类是耐低氧的品种,越是耐低氧的动物,其对氧气的竞争力越大。举例而言:当溶氧同样为1.5的时候,虾子的呼吸开始受到限制,出现供养不足的现象。而贝类却无大碍,会继续呼吸,进一步消耗水中氧气。本人曾在宁海检测过几口塘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的溶氧:蛏涂溶氧为6,环沟溶氧为3。蛏涂离水面只有30公分;晴天应该达到8以上才是;环沟白天已经如此低,夜间岂不更低。其次,增氧[ ...]配备不足。很多塘口几乎没有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即便有也不足,通常是20亩配两台1.5千瓦左右,根本不足以满足生物需求。

  2、管理不当大排大换应激严重。由于该地区的水源较好,养殖户喜欢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春秋每隔半月左右,夏季则是有潮即换,每次换水几乎都是把水排的只剩环沟残留而已,本人估计每次换水约占全塘的五分之三左右。大排大换给水质指标带来巨变:首先PH波动严重,外海水的PH通常低于池塘内0.4甚至更高,每次换水后池塘内水的PH会出现巨**动,导致严重应激;其次,新进来的海水浑浊不堪,悬浮物含量极高,会影响养殖动物的呼吸。最后,池塘水温通常高于外海水温,大排大换会引起的温差也不利于养殖动物生长。

  管理建议:

  1、安装增氧机,最好是微孔增氧。由于养殖周期较长,深水多集中在环沟处,叶轮增氧不方便,水车增氧耗电量较大,所以微孔增氧最佳。最好在增氧盘处采取一些措施,使环沟中的水能够转动起来。

  2、换水少量多次。安装水泵,可采取每天低潮排水5公分,涨潮加水5公分。如此可减少应激。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