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许多报道指出,2015年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病害非常严重,其中广西有些地区在第一造有90%失败,有些虾农已无继续养虾,只好外出打工,江苏启东地区养虾发病率达85%。养虾失败原因很多,其中与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的养殖方法有关。
一、贪便宜
[贪便宜,词语,望便宜地得到一些东西。],购买劣质虾苗
现在市面普通出售的虾苗有一代苗、二代苗、普通苗。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一般一代苗,每万尾160元左右、二代苗130元左右,而普通苗每万尾40元左右。有些虾农或因无知,或贪便宜买普通苗。这种苗是国内养殖的亲虾经过多年近亲繁殖后培育出来,养殖时间达100天以上还不能上市,经济效益极差。而一代苗通常在70天左右即可上市。建议凡养殖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必须买一代苗。二代苗质量不能保证,伪劣苗严重。千万别买普通苗。
二、不清淤泥,不晒塘
底质污染是虾发病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清淤晒塘是对虾养殖的基础工作,它的重要性
[在口语中,为不可数名词。]犹如建设一座大厦的基础工作。有些虾农没有认识到改良底质的重要性,抱侥幸心理,不清淤不晒塘,或不彻底,结果连年养虾失败。有经验的虾农说得好,底质不好不进水,水质不好不放苗,虾苗不好不养殖。可见,底质改良的重要性。
三、不会或不用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制剂
使用微生物制剂养殖对虾,是对虾养殖技术的重大突破。它对改良底质和水质起重要作用。现在有些虾农养虾都只是听别人怎么讲就怎么养,很少看书学习,不学习新技术,很容易犯经验**。早期养虾是用大排大灌的方法,可以取得成功。但现在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大环境、水质等发生重大变化。只有不断学习新技术,才能跟上形势的变化。
四、滥用药物
现在养殖对虾,应走生态养殖道路,利用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原理,采用生物技术,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底质和水质,用有益微生菌拌虾料,效果很好。例如用*酸菌拌虾料,效果很好。特别是初春的多雨季节,防病效果特别好。但有些虾农听别人说,消毒杀菌可防虾病,今天用杀菌药,过几天又用杀**药,再过几天又用杀寄生虫药,再后还是养殖失败。这是因为,虾塘中虾之所以能正常生长,存在优势的微生物群,它是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的主力军。用杀菌药不仅将有害的病菌****,也把虾塘中的有益微生物**,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导致对虾发病。
五、不及时卖虾
不及时卖虾,也是许多虾农经常犯的错误。例如,有些虾农总是想高价卖虾,这本身就是一种观念上的错误。现在我们处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价格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正确的卖虾方法应该是在虾达到上市规格后,作好随时卖虾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当虾突然减料或不吃料时,以最快速度卖虾,这样做,可避免或减少降价或减产的风险。
对虾养殖是一门综合科学,影响对虾发病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犹如一条链上的每个环节,一环扣一环,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断了,养虾必然失败。在当前虾病极其严重的情况下,应转变观念,坚持科学养虾,精细管理,努力做到养虾不发病、少发病、迟发病,力争养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