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诊断
对症用药防治对虾的疾病,同防治人类、畜禽和鱼类的疾病一样,一种药物必然对疾病的病因、病原有针对性,不可能有防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近年来发现不少生产单位或养殖户随意用药,结果由于药不对症,不但没有收到应有的防治效果,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损失。
二、了解药物性能
掌握使用方法当前养殖对虾常用的药物,基本上所采用的都是医药品、兽药品、一些农药或化学药品等,各种药物都有各自的理化特性。例如高锰酸钾、双氧水、二**氯
[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等强**剂,只能现用现配;如光敏药物则应在早、晚使用等等。
三、了解养殖环境
合理施放药量防治疾病,一般以一个池塘作为用药单位(全池泼洒)。池塘的理化因子,例如pH、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盐度、水温等;生物因子,例如浮游生物、底栖生物
[底栖生物(benthos)是指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底内或底表的生物,是水生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的数量、种类和密度等;以及池塘的面积、形状、水的深浅和底质状况等等,都对药物的作用有一定影响。因此,必须在了解养殖池塘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施放药物。
四、注意差异性
近年来除养殖中国对虾、日本对虾、长毛对虾等外,新的养殖种类不断增加,例如魔节对虾、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刀额新对虾(原为野生种类)等,现已扩大到10多种,这些养殖种类或品种在其养殖过程和人工苗种生产期也常发生病害。因此,在使用药物防治其疾病时,必须考虑是否适用和使用多大的剂量;而且不同养殖种类或品种,对药物的耐受性
[耐受性(Tolerance)是指人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按其性质有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之分。]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种类或品种,在其不同年龄和生长阶段也是有差异的。
五、注意药物
相互作用
[当一部分物质对另一部分物质发生作用(直接接触或通过场)时,必然要受到另一部分物质对它的反作用。]各种药物单独使用于对虾有机体可起到各自的药理效应,但当两种药物合并使用时,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出现药效的加强或减弱,也可能出现毒副作用的问题。其配伍禁忌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避免药理性禁忌;二是理化性禁忌。
六、注意总结
防治效果虾池用药,通常在6~12小时内要有专人值班,密切关注养殖群体的动态,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抢救,12小时以后也应注意观察并记录下病情和死亡数,以便分析、判断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