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池一般是全膜或者少量铺沙,和土塘相比,前期有机质

[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少,小型藻类为主导致水体不稳定,更容易发生气泡病

[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

从而加大养殖难度。前期一旦出问题,要么直接排塘,要么影响整个养殖过程,导致最终的养殖成活率

[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

高位池养虾苗期防病保苗关键点

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所以前期如何防病保苗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通过对近几年养殖比较成功的池塘

[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

进行**对比,总结以下五点防病保苗管理关键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定期解毒稳水

前期水体药残严重,部分**水水源重金属含量高,定期5-7天使用“碧水安”2亩/瓶,减轻**水体环境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

苗的**;保持水体稳定是前期养殖成功的关键,定期3-5天使用一次“活力碳”(6~8亩/瓶)+“利菌多”(2-3亩/瓶),防水变。

二、预防气泡病

在晴天中午或者温度突然上升的池塘容易发生气泡病,发病对虾在水面游或跳,尾扇步足发白,身体节节白,镜检体内有气泡、气栓、气柱。气泡病可以引起对虾急性死亡,也可以损伤对虾组织和**,继发细菌感染,甚至是造成后期对虾发生“白便”的元凶之一,如何预防气泡病,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气泡病对虾身体“节节白”

小虾附肢充满气柱

1、老水放苗

培养一塘好水是放苗成功的基础。所谓的老水指的是培水后10~15天水中的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达到平衡的水,典型标志是水体中出现桡足类(跳蚤),这种水稳定、自净能力强且指标正常,此时水体中有丰富的饵料生物可供虾苗摄食。但是对于高位池尤其是全膜的池塘,要培养老水相当困难,因此建议进水后使用“稳水多”打底,“稳水多”含有丰富的长效有机碳,为藻类和微生物提供碳源,丰富池塘生物种类,保证水体稳定性,有效预防气泡病。

肥水不久,气泡病高发的池塘

2、保持高水位

天气突变或者昼夜温差大时,深水位水体环境变化幅度小,有效减少虾苗应激,此外深水位池塘立体空间大,间接降低池塘中虾苗密度,有利于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建议深水处达到2米以上。

3、适当使用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

水位低于1.5米的池塘,晴天中午多开增氧机,曝走水体中过饱和

[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做过饱和现象。]

的氧气,尤其是肥水或者水变后的池塘更应该多开增氧机;水位高于1.5米的池塘,晴天中午不开增氧机使水体形成温跃层,避免底层水次日中午溶氧过饱和。

三、适当多投喂,多用活菌

虾苗进塘后若没有足够的饵料生物,就会摄食塘底有机质,因此苗期应当适当多喂料,为虾苗提供足够的营养。选择“利饵多”等具有营养、诱食作用的活性悬浮性开口饵料(可配合“水产诱食酵母”),一方面有利于驯化,另一方面未吃完的料还可以培养浮游动物。但是多投料的同时必须定期使用活菌,加快分解有机质,避免投料过多造成底脏、底臭。

四、合理换水,提早改底

苗期尽量不进水或少进水,尤其周边有池塘发病时。有条件的设蓄水池,对水源进行消毒、解毒处理后再使用。其次要提早改底,前期投喂高蛋白的饲料往往容易造成底滑、底臭等,建议放苗后3天左右使用一次“底居安”,为对虾提供良好的底质环境。

五、重视“转肝期”

转肝期即食性转化期(上料台前后),对虾从摄食天然饵料转变**工配合饲料的过程,这一时期对虾自身抵抗力弱,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如果转肝不好,虾易出现肝脏发红肿大或萎缩,这种虾很容易发病。当有部分虾肝脏出现白膜时,拌料内服“肝胆易康+银翘板蓝根”2-3次,直至完台,促进对虾转肝成功。

对虾肝脏红肿

对虾肝脏萎缩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