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名称:黑鲷[别名乌颊鱼、黑立、黑鲷、海鲋、黑加吉。]
俗称:黑加吉、海鲋、黑立、乌格
学名:Sparusmacrocephalus
一、黑鲷概述
1、生物学特征:
①形态特征:
黑鲷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头大,前端钝尖,第一背鳍有硬棘11-12,软条12。两颌前部各有3对门状犬齿,其后为很发达的臼齿,上颌侧部4-5列,下颌侧部3-4列,锄骨及口盖骨上无齿。两眼之间与前鳃盖骨后下部无鳞。侧线上鳞6-7枚,体青灰色,侧线起点处有黑斑点,体侧常有黑色横带数条。
②生活习性:
黑鲷喜在岩礁和沙泥底质的清水环境中生活。黑鲷为广温、广盐性鱼类,生存盐度为4.09‰-35.0‰,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适应盐度10.0‰-30.0‰。耐低温能力较真鲷强,生存温度为4.3℃-34.0℃,致死低温度为3.5℃,摄食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6℃,生长适宜温度为17.0-25.0℃。黑鲷为肉食性鱼类,成鱼以贝类和小鱼虾为主要食物。在自然海区[海区是指海洋的一定区域。]一般一龄鱼尾叉长15cm,2龄21cm,3龄26cm,4龄30cm,5龄33cm,7龄37cm,9龄达40cm左右,最大个体长[体长是职位名,相当于组长或班长等,是一个共同体的最高领导者。]45cm,一般4龄之前生长速度较快。
③繁殖习性:
黑鲷的性成熟过程具有明显的性逆转现象。体长10cm的幼鱼全部是雄性;体长15-25cm的个体为典型的雌雄同体[雌雄同体(hermaphroditism)是雌雄异体现象的反义词。]的两性阶段;体长25-30cm时性分化结束,大部分个体转化为雌鱼。从年龄上看,2龄鱼大部分是雌雄同体,3龄鱼50%以上性分离为雄鱼,4龄鱼多数为雌性。具有生殖能力的最小型雄鱼体长17cm,体重145g,雌鱼体长19.4cm,体重236g。黑鲷的产卵[产卵指卵生动物将卵从母体中排出的过程,这里是指广义的卵,包括受精卵、未受精卵以及包在卵膜内的初期胚胎。]水温为14.5-24℃范围内,因各地区水温不同,繁殖期也有一定的差异,山东沿海为5月上旬-5月下旬,江苏沿海为4月下旬-5月上旬。黑鲷是属于多次成熟产卵类型。卵子圆形,浮性,卵径为0.87-1.21mm,油球径为0.20-0.23mm。
2、经济性状
黑鲷俗称黑加吉,它肉质鲜美是名贵的海产鱼类之一,黑鲷生长快,食性广,耐盐性和广温性,易饲养,抗病力强,是海水和咸淡水增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优良品种。商品鱼价格在30元/斤,是我国自南至北沿海各省的海湾、河口区域一种较好的养殖品种。
3、养殖现状
我国在1959年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所是指以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企事业机构。]和海洋研究所在山东省日照市利用海区性腺成熟的黑鲷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AI)是指采用非**的方式将**递送到女性生殖道中以达到使女子受孕目的的一种辅助生殖技术(ART)。],孵化试验取得初步成功。1960年海洋研究所以黑鲷天然授精卵为材料在室内进行孵化育苗[育苗(yùmiáo )就是培育幼苗的意思。]试验,对黑鲷卵子以及仔、稚、幼鱼的形态作了观察。1980-1982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开展了黑鲷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亲体的性产物达到成熟、排放和产出,并使受精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为苗种的过程。]和育苗技术研究,共培育种苗4.2万尾,其中1980-1981年生殖季节从海区内捕获亲鱼,1982年则采用池养亲鱼,除部分亲鱼不经催产而自然产卵外,一般采用催产后在产卵池自然产卵或人工授精。1990年宁波市水产研究所已放流黑鲷种苗10万尾。江苏省海洋研究所在黑鲷全人工繁殖,育苗及养成技术上均取得较大的进展。
4、经济效益
本经济分析以海上网箱养殖为例,每只网箱制作费为1000元,苗种费为5元/尾(3两以上),每箱放养500尾,人工费用为1000元,饵料系数为8,价格为0.3元/斤,则每箱黑鲷养殖成本为:1000+1000+2500+400×8×0.4=5780(元),每箱成鱼400斤,价格为30元/斤,则年收入为12000元,年利润为6200元。
第一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