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疣梭子蟹[梭子蟹,有些地方俗称“白蟹”。]的卵孵化后即进入溞状幼体[ ...]期(用Z表示),溞状幼体一般分为4期。但由于低温或饵料不适等环境条件影响下也可能变为5、6期,这是发育期延长的表现。在发育正常,水温22~25℃时每3天蜕皮[蜕皮,词语,读作“tuì pí”,意思是脱去外皮的现象;表皮脱落。]一次。其中溞状幼体阶段为10~12天,**为大眼幼体后再经5~6天蜕皮**为幼蟹。
溞状幼体身体分头**[头**:节肢动物门的虾、蟹、蜘蛛、蝎、鲎等,**与头部愈合一起,一般无明显界限,称为头**。]和腹部[人的腹部是骨盆和**之间的身体部分。],头**较宽,被以头胸甲[头胸甲,是汉语词汇,拼音是tóu xiōng jiǎ,一般指被覆动物体表的坚硬结构。],甲壳表面有许多棘状突起,具一前额刺和一枚较长的背刺,两枚短侧棘。头**前方有一对复眼,腹部细长,早期分6节,后期7节,第2、3节每节中部两侧各具一侧刺。尾叉侧背**两对刺,内侧缘具刺形刚毛[刚毛是哺*类动物的硬毛,以及其他动物体上所生的硬的毛状物。],各期数目不同。第1、2对颚足[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动物**的前3对分节附肢,特称为颚足。]外肢末端刚毛呈羽状[羽状,专业名词,用来表示植物的叶脉或小叶分支状态的术语。],刚毛数为各期幼体的分期依据。溞状幼体以发达的第一、二颚足为主要运动**,营浮游生活。
大眼幼体(用M表示)体长约3.72~4.05毫米,体扁平,头胸甲前具一额刺,后缘两侧各具一后下刺,眼柄伸长,腹部7节,尾叉消失,已具螯足。大眼幼体可用发达的步足匍匐于水底或借助腹部的羽状附肢进行活泼的游泳。
仔蟹(用C表示)已初具蟹形,其形态与成蟹[稻田养蟹:稻田养蟹,稻蟹共生,互惠互利。]基本相似,也与成蟹一样栖息于水底或游动。
梭子蟹属的种类很多,各种溞状幼体的鉴别对增养殖非常重要。在种的特征上,主要的区别是额刺。在大眼幼体期头胸甲达2.1毫米以上时,尾肢外肢的羽状毛数目不同。三疣梭子蟹有11~13条羽状毛,远海梭子蟹有9~10条羽状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