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自然繁殖[繁殖,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分完全自然繁殖和半自然繁殖两种方法。
完全自然繁殖
又叫诱集[yòu jí ㄧㄡˋ ㄐㄧˊ 诱集 引诱使**。]繁殖,是利用泥鳅的自然资源,人工诱集其产卵[产卵指卵生动物将卵从母体中排出的过程,这里是指广义的卵,包括受精卵、未受精卵以及包在卵膜内的初期胚胎。]群体并获得受精卵[受精卵,指的是精卵相会。]的方法。采用此法时,首先在产卵季节,利用泥鳅的产卵习性,即喜在岸边的水草丛中产卵,相应地选择环境僻静的水草区,先在浅水处投施2筐草木灰,然后在诱产区施0.6一0.8千克的猪、牛、羊等畜粪水,这样能诱集大量泥鳅到此区域的水草丛中产卵繁殖,但应对此自然区域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防青蛙等敌害侵入,影响繁殖效果。也可利用人工鱼巢[鱼巢,也叫鱼窝。]收集自然水域中的受精卵,移到特定的容器中孵化[孵化(incubation)是发生于卵膜中动物胚胎,破膜到外界开始其自由生活的过程。],这样可提高孵化率[孵化率 (hatchability) 即受精卵的孵化比率。]。
半自然繁殖
是在人工条件下,让成熟的泥鳅自行交配产卵的方法。此法需要建造产卵池和孵化设施,繁殖之前,产卵池与孵化设备都要消好毒备用。亲鳅的雌雄配比:如雄鳅个体较大,按1:1.5或1:2,若雄鳅体长仅10厘米左右,则雌雄比可调整为1:3一4,增加雄鳅的数量。每平方米可放7一10组。为保证正常繁殖,水温宜稳定在18℃以上时进行,在北方大概要到每年的5月中旬,长江两岸水域在每年的4月下旬,南方在每年的3月底、4月上旬就可以进行。将鱼巢绑扎在竹竿上,悬吊在产卵池的中间或四角,使之浸没在水面下。另外,因泥鳅卵黏性差,因此要注意检查和清洗沉积在鱼巢上的污物,以免影响受精卵的黏附效果。
泥鳅一般在晴天的早晨产卵,上午10时左右产卵结束。当产卵基本结束后,就立即将粘有卵粒的鱼巢移到孵化池或其他孵化设施中进行孵化,并更换和补充新鱼巢放到产卵池中,以收集尚未产卵的亲鳅的卵。最后一批泥鳅产卵后,可以就在产卵池内进行孵化,但一定要将产卵池内的亲鳅全部捕出,以防亲鳅吞食鱼[吞食鱼,又称大鱼吃小鱼,是由Popcap Games 于2006年发布的一款免费的动作类小游戏。]巢上的卵粒,影响出苗率[受精卵达到原肠晚期时计算卵的总数和受精卵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