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出现“气泡病”,养殖户千万不能忽视!


一、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原因

(一)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
1.水浅水清、pH值高,易得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
2.水浑水浊、浮游动物多,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低;
3.碱度[碱度是表示水吸收质子的能力的参数,通常用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定量作用的物质总量来标定。]越低,发病率越高;

(二)藻类、水草、青苔。
1.小型藻类为主和蓝藻多的池塘易得气泡病。
2.青苔、地皮多、以水韭菜为主的池塘发病率高。

图为水草产生气泡

(三)天气情况
1.持续晴天易得气泡病。
2.昼夜温差大时,易得气泡病。
3.苗塘封冰期池塘里水花生没有拉掉、伊乐草长势好的池塘,位于水草上面的河蟹,气泡病发病率高。

(四)杀虫、补菌、补肥
用完杀虫药、光合细菌或碳铵、尿素等含氮、磷高而碳源和硫酸根离子少的无机肥后,气泡病发病率高。

(五)矿物质、营养、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缺乏钙、铁、镁、营养、维生素A、维生素D,导致河蟹蜕壳[蜕壳,读音为tuì ké,是汉语词语,解释为蜕皮、遗骸。]耗时长,蜕壳后从软壳到硬壳时间延长,气泡病发病率高。

二、发病特征

(一)吃料的变化
持续晴天浅水处河蟹吃料差,深水处河蟹吃料好;*天浅水处河蟹吃料好,深水处河蟹吃料差。

(二)河蟹的表现
1.急性气泡病
前期出现撑爪现象,后期表现为环爪(即抓脚)症状(如图)。值得注意的一点,河蟹中毒时也会出现环爪(即抓脚)的症状,但中毒的河蟹易出现残肢、掉爪的现象,并且*雨、缺氧天气发病重于晴天。

图为河蟹环爪
2.慢性气泡病
(1)开始时鳃丝水肿(如图),随后破掉,呈现出烂鳃症状。
(2)肝胰脏先肿大,随后脱水萎缩,最后糜烂,形成水瘪子(肌肉组织里也没有肉)。
(3)冰鲜鱼不新鲜或投喂过量,导致河蟹慢性肠炎,久而久之也会形成水瘪子(如图)。
(4)傍晚上岸,后半夜上岸很少或没有。

图为鳃丝水肿

图为水瘪子

(三)混养对象的发病表现
无鳞鱼、细鳞鱼先发病;上层鱼先发病,下层鱼后发病。养殖中表现为泥鳅黄鳝、小蝌蚪、花白鲢鳜鱼吻部的下颌、鳍条基部充血、出血,最后死亡。

三、处理方案

(一)预防:
1.定期使用“神力碳”提升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总碱度。
2.使用“好润菌”或“氧生源”+“速立安”稳定水体pH。
3.“好又多[好又多是经国家商务部批准的外资商业企业,自1997年8月成立至今,队伍不断发展和壮大。]”+“加乐福”+“肠轻松”或“绿动力”+“好肝胆”拌料长期内服,平衡集中蜕壳、保肝利胆、防肠炎。
4.注重钙质的补充,蜕壳期外泼“好又多”+“全能钙”。
5.蜕壳期外泼“至尊-95”或“至尊-99”抑菌、防病。

(二)治疗:
1.早期:①“氧生源”+“速立安”稳定水体pH。②外泼“好又多”+“至尊-95”+“好C-100”,连用2次,防止继发感染细菌,同时恢复伤口。
2.严重时:“三黄散”或“黄连解毒散”配合“常威康”或“红福安”拌料内服。

四、防治方案

(一)预防方案
1.合理选肥
切忌大量使用氮、磷含量高的无机肥(如碳铵、尿素等),否则极易造成小型藻类、青苔、地皮等过度繁殖,诱发气泡病。对于甲壳类养殖动物而言(如虾、蟹),一定要选择全溶、营养全面(尤其是钙、铁、镁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含量丰富)的肥料(如“藻润”、“藻得力”),用后不但水质稳定,而且肥料内所含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能直接被虾蟹吸收利用,促进虾蟹蜕壳,缩短硬壳时间。
2.提升总碱度,增强水体稳定性
雨前、雨后使用“好水底毒净”稳定水质。定期使用“神力碳”提升水体总碱度,稳定水质,同时抑制青苔、地皮、蓝藻、甲藻等的过度繁殖。
3.注重日常水质调控
加强水质的生物调控,多使用*酸菌、酵母菌、解磷解钾固氮菌(“好润菌”)调节水质,减少水体有机质含量,抑制蓝藻、甲藻等有害藻类的过度繁殖。

(二)治疗方案
1.平衡水体pH值
pH值偏高的“氧生源”+“速立安”1:1,2-3亩或“好水解毒宝”3亩/瓶;pH早晚波动过大的,“神力碳”1-2亩/包。
2.防细菌继发感染
“至尊-95”1-2亩/瓶或“至尊-99”3-4亩/瓶,视情况连用1-2次。
3.稳定水质
使用“好润菌”补充水体菌相,平衡藻相,稳定水质。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