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牛蛙链球菌病防治技术

牛蛙链球菌[链球菌是化脓性球菌的另一类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及动物粪便和健康人鼻咽部,大多数不致病。]病是由链球菌感染引起牛蛙急性、大量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的疾病。
(一)病原
据叶雪平等(1999)报道,病原是非A非B血清型链球菌,从病畦的肝、腹水及脑中分离到。25℃培养72小时后,菌落[菌落(外文名colony)是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直径0.5-1.0毫米,圆形,边缘光整,半透明,略隆起,淡青色,该菌在普通培养基[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中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极缓慢,在血琼脂[琼脂,学名琼胶,英文名(agar),又名洋菜(agar-agar)、海东菜、冻粉、琼胶、石花胶、燕菜精、洋粉、寒天、大菜丝,是植物胶的一种,常用海产的麒麟菜、石花菜、江蓠等制成,为无色、无固定形状的固-qiongzhi]平板上形成小菌落,在葡萄糖[葡萄糖(Glucose)(化学式C6H12O6)是自然界分布最广且最为重要的一种单糖,它是一种多羟基醛。]肉汤中生长稍好。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0.5-0.6米,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酶及触酶*性,CAMP*性,葡萄糖0/F测定为发酵型产酸、末端产物为*酸。对牛蛙的半致死量为1.3×106个菌。
陈晓凤等(1999)报道,从病蛙的肝、肾、心、脾、肌肉中分离到7株菌,均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呈短链状排列,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在血琼脂培养基中30℃培养24小时,菌体大小分别为0.3微米、0.4微米、0.5微米;菌落均呈白色,直径约0.7毫米,边缘整齐、表面湿润;除9407菌为弱溶血外,其余均不溶血。7株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极缓慢,培养48小时,菌落直径仅0.3毫米;在含胎牛血清的液体培养基中30℃培养24小时,7株细菌都均匀生长,表面无菌膜。9407菌在17-38℃均能生长,其余6株菌在37℃以上及22℃以下均不能生长。7株菌的适宜pH为6.3-8.0,氯化钠含量在5%以下能生长,利用甘露醇、菊糖、棉子糖,在胆汁七叶灵中不生长。鉴定9407菌为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其余6株菌为丙型(γ)不溶血性链球菌。7株菌人工注射幼蛙12小时后,蛙开始蹲伏于水族箱角落,精神不振,陆续出现死亡,2-6天内基本都死亡,对照组则全部正常。
(二)流行情况
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病迅速,传染快,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高,从发病到死亡常为2-3天,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1周内可导致整个养殖场饲养的蛙都发病,死亡率高达90%-100%。该病流行于夏季,主要危害100克以上的成蛙。
(三)症状
发病早期,病蛙外表无明显症状,仅体表失去光泽、呈灰黑色,活动及摄食均尚正常,一旦停食,病蛙伏于草丛*湿处,四肢无力,肌肉失去弹性,蛙体瘫软,临死前头部低垂,口吐黏液[黏液是一种从人体的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分泌出来的湿滑液体。],黏液中常伴有血丝,并常伴有舌头露出口腔的情况,病蛙很快死亡。剖开蛙腹腔,可见肝淤血呈紫红色、或缺血呈灰白色,胃与肠或肠与肠等处有套叠现象。叶雪平等报道胃肠无明显炎症,内无食物,但有少量黏液。陈晓凤等报道各脏器均有充血现象,尤以胃、肠壁最为明显。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五)预防措施
(1)养蛙场地、水体、工具及食台进行打扫(清除过多污泥)、消毒。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加强饲养管理,投喂优质饲料,泼洒复合光合细菌、玉垒菌等,保持环境优良、稳定,提高蛙抵抗力。
(六)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2-3次。
(2)同时内服药饲,每千克蛙每天用强力霉素30毫克、或“蛙病宁6号”拌饲投喂,连喂5-7天。
(3)治愈后,隔2天泼1次生石灰,将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复合光合细菌及玉垒菌。并要继续做好预防工作。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