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当涂县湖阳乡赵村李老板养殖河蟹,面积11亩,回型塘,四周开沟,中间为坂田。沟面积4亩,水深1.4米;坂田面积7亩,水深0.8米;放苗500只/亩,规格70~90只/500g。沿沟四周种植轮叶[轮叶科又名掸子木科或异轮叶科,只有一属唯一一种——掸子木,生长在南非,是当地的特有种。]黑藻[黑藻俗称温丝草、灯笼薇、转转薇等,属水鳖科、黑藻属单子叶多年生沉水植物。]、伊乐藻;坂田上种植轮叶黑藻、扁担草。进入8月以来一直高温(水温28℃以上),8月13日之前(第四次壳已蜕完)河蟹基本无伤亡,前四次壳未发现异常河蟹,水质指标经数次检测无异常,曾加少量新鲜水。
8月13日,发现死蟹3只,拿到利洋水产药店药店检测,体表无损伤,肝脏,鳃丝均完好,肠道无料。
8月14日,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6只,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同13日,放抓虾地笼[地笼,也称作地笼网、地笼王等。]未抓到河蟹。
8月15日,死亡11只,症状同13日。发现河蟹第五次蜕壳。
8月16日,死亡18只,症状同13日。
8月17日,死亡21只,早上在坂田上轮叶黑藻上发现两只公蟹,口吐白沫,步足[步足一般将节肢动物,甲壳类如虾、蟹等**的后5对附肢,称为步足。]无力[没有力气...],但并无抱脚现象。
8月18日,死亡33只。
8月19日,死亡36只,停料,放抓虾地笼未抓到河蟹。8月20日,死亡46只,停料。
8月21日~8月25日,死亡50左右,21号以后喂少量冰鱼、玉米、小麦。
8月26日,以后温度逐渐降低,河蟹死亡也逐渐减少。
8月30日,死亡在10只左右,水温低于23℃,到9月4日无太大变化。期间死亡的河蟹规格较大,公2两以上,母1.5两以上,均未开始第五次蜕壳。“底居安”、“底加氧”、“碧水安”均用三次,其他药品未曾用过,未曾加水[加水,将原来各水槽间的塑料软管换成钢管,在钢管和每个水槽正上方都安装一个防尘喷雾喷头,采用4个电磁阀供水,增大了供水量,使整套加水系统每个水槽出水口压力平衡。]和排水。
9月5日,以后天气闷热,水稳回**到25℃,河蟹死亡开始增加,9月8日死亡达到40只左右。
9月11日,死亡20只,发现一只已蜕完五次壳的无力河蟹,平放后无**常翻身(见下图)。
分析:1、湖阳地区近2年河蟹多发一种“抱脚”症状的病,死亡量较大。河蟹死亡之前大都表现为步足无力,步足抱于胸前,平放无**常翻身,步足肌肉萎缩,检查内脏一开始并无明显症状,此症状河蟹一般发现于七月底,第四次蜕壳之后,尤其在装草虾的地笼中首先发现无力的河蟹,随后河蟹死亡迅速增多,不易控制。
2、此池塘去年发生“抱脚”症状,发病较早,7月底地笼抓到无力河蟹,随后死亡不断增加,回捕率不到一成,伤亡惨重。今年死亡河蟹有步足无力,但无步足抱于胸前,无步足肌肉萎缩,并且地笼中抓不到无力河蟹,检查内脏一开始并无明显症状,死亡高峰期伴随肝脏发白,鳃丝发黑,从死亡规律来看,怀疑为**感染为主,体质、耐低氧能力下降,并且在水温23℃以上病原致病力强,但具体病因有待证实。
3、经调查有塘在出现“抱脚”病以后,第二年又出现,且死亡量较大。此池塘因去年发过“抓脚”症状,今年发病是否和去年有关,无从查证。据塘主讲,去年清塘用强氯精100斤,后用生石灰
[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1吨,剂量大于其他塘,湖阳地区大多先晒塘半个月左右,后进水只用生石灰100/亩左右清塘。今年8月初此塘周围有一塘水草被河蟹夹光,后水质恶化严重,河蟹死亡也比较大,并且经常排水进水。恰巧本塘在8月13日之前进过水,也不排除是加水后感染所致,但周围其他塘在8月高温期也多次加水,并无此症状发生。
4、高温期河蟹发病较多,在改善环境,提高水体稳定性,加强河蟹营养,提高河蟹自身抗应激和耐低氧的同时,减少发病的外部诱因也很重要。诱因包括,大量加水、杀虫消毒、大量泼洒生石灰或漂**等。(利洋水产药店湖阳店耿加振提供201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