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育银鲫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鱼类育种专家于1976~1981年研制成功的一种鲫鱼[鲫鱼(学名:Carassius auratus,简称鲫,俗名鲫瓜子、月鲫仔、土鲫、细头、鲋鱼、寒鲋、喜头、鲫壳、河鲫 。]养殖新对象,它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快,产量高,当年繁殖[繁殖,是生物为延续种族所进行的产生后代的生理过程,即生物产生新的个体的过程。]苗种养到年底,一般可长到250克以上,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养殖,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 生态习性[习性(xí xìng),基本解释为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

  1.生活习性
  异育银鲫体型较高(体高/体长[体长是职位名,相当于组长或班长等,是一个共同体的最高领导者。]=0.46,普通鲫体高/体长=0.4),体色为银色(普通鲫鱼体色较暗),其生活适应能力强,疾病少,成活率高,食性[食性指动物(也有的扩展到异养生物)以何种食物、何种方式以及因场所不同进行多少量的摄食,这是属于生态的、行为性态的范畴。]杂,易捕捞。异育银鲫较能耐低氧、耐低温,在摄氏零度以下[《零度以下》是一款网络冒险类小游戏。]能生存,适宜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为22~30℃,最适水温为25~28℃,繁殖水温为18℃。
  2.生长
  异育银鲫的生长速度比普通鲫鱼快1.52倍,比白鲫快0.44倍,而且1龄鱼前期体长增长较快,后期以及2龄异育银鲫体重[体重body weight为 *体或穿着已知重量的工作衣称量得到的身体重量。]增长较快,以后体长和体重增长都变慢。当年的异育银鲫最大个体可达23.4厘米,体重360克,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3.食性
  异育银鲫的鱼苗初期阶段以小型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为食,种类以轮虫、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桡足类为主,随鱼苗个体的长大,以食大型浮游动物为主,以后就变为成鱼的食性。
  异育银鲫成鱼的食谱很广,在自然条件下喜食水体中大型浮游生物、水生昆虫、水草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食人工投喂的各种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如豆饼粉、菜籽饼粉、麸皮、米糠、豆渣、糟渣及配合饲料,也喜食动物性饲料。
  4.繁殖习性
  异育银鲫的性成熟年龄为2龄,属一年一次产卵类型,繁殖期为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卵呈**,具粘性,250克以上的亲鱼每尾可产卵2~5万粒。

异育银鲫实用养殖技术

第一页 1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