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大闸蟹池塘水质调控的三个关键措施


  池塘养蟹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是关键,水质管理是河蟹健康、高产、高效的重要基础,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河蟹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规格、产量、病害以及养殖的经济效益,通过调节[人体有着完善的调节机构,能够感知环境因素的变化,并随环境因素的变化,相应地改变人体各种生理功能,并使其相互配合以适应环境因素的的变化。]水质为河蟹创造良好的生长、生活环境,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现将水质调控[调控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tiáo kòng,调节、控制的意思。]技术环节总结如下:

  一、水质要求

  1、保持水质清新,蟹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应经常保持清、爽、活,透明度在40厘米以上,PH值在7.5-8.5,池水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2、保持蟹池水源充沛、水量充足、水质清洁,不带有病原体和有毒污染物质。

  3、蟹池要经过清塘消毒,池塘经过一年的养殖,应冬季抽干池水,清除过多的淤泥,然后在使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彻底清塘。

  二、水质管理

  1、肥水下塘,在苗种放养前先对池塘进行肥水,每亩施用发酵的畜禽粪肥200公斤,增加水的肥度调节水质,为河蟹提供适口的天然饵料。

  2、栽植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养蟹先养草,水草可以降低水温,增加水体溶氧量、改善水质,能为河蟹提供遮*、避敌、栖息、蜕壳的良好场所,提高河蟹的品质,同时水草栽植的覆盖率要达到60%,水草品种搭配均衡,要有一定的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高温时注意水草的保护,水草少时要适当移栽,水草过量要及时捞除。

  3、投放螺蛳可以净化水质,清明前后,每亩投放螺蛳200公斤,养殖中期根据螺蛳量的多少,可在8月份适量补投一次。

  4、水位调控

  按照春浅、夏深、秋活、冬稳的原则,做好水位调控,5—7月一般深水处以1—1.2米,浅水处0.4—0.7米为宜,8—10月池水平均深以1.3—1.5米为好,深水处可在1.6—1.8米,浅水处以0.9—1.2米为好,11月份,一般深水处以1—1.2米,浅水处0.4—0.7米为宜,冬天水深应保持在1.2米左右。

  一、水质调控

  1、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生石灰调节水质,每亩1米水深用10—15公斤生石灰全池泼洒,10—15天泼洒一次,调节PH值,增加钙质,促进河蟹顺利蜕壳。

  2、泼洒生物制剂[以各类具有医研价值的碳基生物为原料,利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造,作用于人体各类生理症状的预防(保健)、治疗和诊断的各种形态制剂,统称生物制剂。]改善水质,使用光合细菌、EM菌、有益菌[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等泼洒可改善水质,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氢、**酸盐等含量,每15—20天泼洒一次调节水质。

  3、适时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春秋两季每7—10天换水一次,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确保水质清新。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