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鲤高产高效养殖模式

建鲤[鲤亚科鲤属的一种。]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我国首次育成的鲤鱼新品种,为农业部和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其具有遗传性状稳定、生长快、长体型、肉质好、适应性[适应性(adaptation),即通过生物的遗传组成赋予某种生物的生存潜力,生态学术语。]和抗病力强、饲料转化率高、易起捕等优点,明显优于国内现有鲤鱼和国外引进品种。其个体[通常是数字的名称,或者是某个物体的计量单位。]和群体产量比其他鲤鱼和杂交鲤能增30%以上。当年即可养成商品规格的食用鱼。
  肇庆市[肇庆,广东省下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珠江三角洲西端。]水产科学研究所和该市水产局于1992年组织引进建鲤原种,并于1993年起向市内外推广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五年来,累计生产建鲤种苗3000多万尾,推广至省内外25个市县、其中在广东推广养殖24万亩,总产建鲤1.9万吨,平均亩产80公斤,比养殖其他杂交鲤增产27公斤。最近,省海洋与水产厅对此项技术推广项目进行了成果鉴定[科技成果鉴定是主管科技工作的**机关的一种行政行为。]
  建鲤在我省养殖一般作底层鱼搭配养殖品种。现将肇庆市水科所等单位在推广建鲤养殖中,总结出的适合广东特点的5种高产、高效养殖模式介绍如下:
  1、普通成鱼塘混养建鲤。在不减少其他饲养鱼,如底层鱼(鲮、鲫、罗非鱼等)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的情况下,开春后每亩放养9—10朝的建鲤苗60—100尾,养至年底一般个体可达0.8—1.6公斤,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85%,亩产80公斤左右。
  2、塘底主养建鲤。在以建鲤为底层主养鱼或减少其他底层鱼类(如鲮、泰鲮、罗非等)放养密度的情况下,亩放养9—10.5朝建鲤鱼种160—300尾,经5个月饲养至年底一般个体可达0.8—1.5公斤,亩产可达180—250公斤。
  3、主养胡子鲶混养建鲤。4月下旬至5月初在主养胡子鲶的鱼塘中每亩放养10.5—11朝建鲤150—200尾,年底建鲤个体可达0.8—1.5公斤,亩产建鲤150—200公斤。
  4、稻鱼轮作主养建鲤。在早稻收割后,不插秧,蓄高稻田水位,每亩产养5—6寸的建鲤种100—120尾,同时配养鲢、鳙、草鱼等。以浸沤禾头肥水为主,再施以部分禽畜粪便,投喂花生麸、玉米、麦皮等精饲料。到翌年2月份放水起捕上市,建鲤个体可长至0.8—1.5公斤,亩产量120—150公斤。
  5、“肇实塘”兼养建鲤。肇实塘以种肇实为主,因肇实叶子遮蔽阳光,水中浮游生物少,加上经常施用农药杀虫,养殖其他鱼类成活率很低。而建鲤有很强的适应性和耐药力,经多年实践证明,可为肇实塘中主要兼养品种。每年4—5月份待肇实根系生长成熟后每亩放养3—4寸鱼种100—120尾,到翌年1—2月份收获肇实后干塘上市。建鲤个体可达1.0—1.5公斤,成活率70%,亩产建鲤120公斤。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