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养殖甲鱼的五个主要技术措施


1、鳖池的整体消毒[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

新建水泥池浸泡后池底覆盖5厘米的泥浆(泥土较沙子具有更好的吸附聚污能力)。使用前10天加水10厘米,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强氯精或者二**氯[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等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以杀灭病菌。多年养殖的甲鱼[甲鱼(AmydaSincnsis),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是卵生两栖爬行动物,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池已经富集了各种致病菌和有机物,清理消毒更为重要,最好再进行空间消毒,以防病原在空间传播。具体可用固体甲醛(4-5克/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将其放在铁桶内安置煤炉上缓慢加热,使受热后产生的甲醛气体弥漫整个温室空间,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2、苗种的选择与合理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

苗种的选择:稚鳖应选择健康、无伤无病、规格整齐,要求每只在5-20克,且活力强、反应快、不带病的鳖苗。

苗种的消毒:放养前必须先体表消毒,具体方法是鳖苗放在塑料盆中,用15ppm的高锰酸钾或者聚维酮碘溶液浸泡8-10分钟,浸泡水要没过鳖苗背部为宜。

合理放养:合理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十分重要,不要盲目的追求高密度,一般稚鳖的放养密度掌握在30-40只/平方米。

稚鳖放养、转池操作要点:放养前5-7天,加水20-25厘米,第一天,每立方米水体泼洒生石灰40-60克。第三天每立方米水体泼洒肥水素20-25克。放养前一天的晚上,每立方米水体泼洒戊二醛[戊二醛, 分子式为C5H8O2,带有**性气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溶于热水。]2克。选择晴天转池、放养稚鳖,放养时注意水体温差不宜超过3℃,严格分级,动作轻快,避免稚鳖之间撕咬,做好养殖环境和体表消毒工作等。放苗后应及时用稚鳖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投喂,使其早开食、早适应、早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

3、室内温度的控制

甲鱼水温高于15℃时开始摄食,摄食量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在水温30-31℃时生长最佳.若低于最佳温度,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饵料转化率低,生长速度慢。温室内气温一样控制在32-34℃。水温、气温尽量保持恒定。

4、科学合理地投喂

饲投方式:将粉状饲料搅拌成团状直接投喂在食台上。

投饲量的控制:饲料一般每天投喂两次,上、下午各一次,日投量为甲鱼体重的2%-4%。实际生产中,投饲料量一般掌握在一小时内吃完为好。甲鱼受环境变化影响很大,当气温、水温、水体环境变化和用药时应该考虑调整投饲量。生产中不能盲目增大投饲量来达到促进生长的目的。过量投喂,生长过快,容易导致甲鱼疾病的发生和水质恶化,增加生产成本[生产成本(production cost)亦称制造成本,是指生产活动的成本,即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成本。]

饲料的选择:甲鱼养殖中饲料成本是第一生产成本,饲料的投喂以及所选饲料的品质直接决定了养殖成本和效益的好坏。应该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质量稳定的全价配合饲料,建议在饲料中添加鱼油和甲鱼强壮素,鱼油含较高能量,可节省饲料成本,促进生长,并对增强甲鱼抗病能力有较大的好处。

5、病害的控制

甲鱼疾病防重于治,应根据甲鱼各个生长阶段的发病特点,及时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平时应重点做好水质调控和增加甲鱼免役力的工作,日常发现疾病应立即查明病因,并根据症状正确诊断,对症下药,及时治疗。【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