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鱼养殖常见病异钩虫病的防治方法


1、发生

河鲀异钩虫病[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是日本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红鳍东方鲀危害最大的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寄生虫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我国在2002年首次确认此病在养殖红鳍东方鲀时发生,笔者于2002年在暗纹[《暗纹》连载于纵横中文网的玄幻小说,作者是小包子。]东方鲀亲鱼越冬时发现,2003年和2004年一龄暗纹东方鲀越冬时又多次发现,是目前长江口区域养殖暗纹东方鲀鱼种时发病最严重的,损失最大的一种寄生虫病。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危害各生长阶段的河鲀鱼,并且常常和纤毛虫病、车轮虫病、细菌病并发[并发,在操作系统中,是指一个时间段中有几个程序都处于已启动运行到运行完毕之间,且这几个程序都是在同一个处理机上运行,但任一个时刻点上只有一个程序在处理机上运行。]

2、症状

患鱼摄食减弱,游动迟缓,体色发黑,体表糜烂[糜烂,指表皮或粘膜上皮的局限性浅表缺损而导致腐烂,后被引深到人们思想及作风等问题,多指**,不求上进。]、破损、剥离,鳍糜烂、破损,鳃盖内侧红肿,鳃糜烂、退色、发白[缺色的,如灰的颜色的,死白的,苍白的.-fabai],腹腔积水、肝退色、灰白,肠松弛、积水,肾液化。病重鱼体消瘦,极度贫血,常俯于池塘四周,病鱼大都伏底不动,少数在水体中上层离群迟缓独游,不食或食欲差。

3、病因

河鲀异钩虫属蠕虫类单殖吸虫,低倍镜(4×10)下镜检鳃片,可见大小不等的黑色虫体[《虫体》是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一本异术异能类小说,作者是妖楠。],虫体后部有四对固着铗,每个铗上有形如“小”字的刺钩固定于鳃片上,大的虫体体长可达1.5cm。虫体寄生在河鲀的鳃上。随着寄生虫体的增加,病情加重,体质消瘦,直到衰竭而死。剪开鳃盖,可见鳃上粘液增多,鳃组织糜烂发白,鳃丝末端肿大,其间夹杂着细小红丝,血液极少。解剖鱼体,肝脏发白无血色,肌肉发白,呈严重贫血状,河鲀异钩虫病从发病至死亡一般历程较长,发病率可达90%以上,死亡率25%左右。虫在鱼苗[也叫“鱼花”。]期主要寄生在鱼鳃的浅层,随着鱼体的增大,虫体也随之长大,并且逐渐进入鱼体的深层乃至鱼的鳃腔,影响鱼的呼吸,使鱼的食量下降,严重时造成鱼的死亡,每尾患鱼可以检出成虫110~15个,这种病大多数都是从日本引起鱼苗时携带的,所以在引进、购买鱼苗时要慎重。

4、预防措施

海区网箱养殖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勤洗网,勤换网,保持水流通畅;池塘养殖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经常换水调节水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虫药。

5、药物防治

5.1间隔10~20d定期实施600×0.000001过**氢药浴[药浴对人体具有独到功效,自古以来一直受医学界重视。],可防止异沟虫感染。

5.2用硫酸二氯酚(别丁)按鱼体重万分之一药量拌饲投喂,连喂5d。不吃食的用同剂量口灌或腹腔注射,注射前先将药品用食用油或橄榄油溶解。

5.3用1×0.000001甲苯咪唑[咪唑是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间位氮**的五元芳杂环化合物,咪唑环中的1-位氮**的未共用电子对参与环状共轭,氮**的电子密度降低,使这个氮**上的氢易以氢离子形式离去。]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72h后,虫体可脱落、死亡。要及时换水50%~60%,排除脱落的虫卵,防止以后复发。

5.4用10%的硫酸二氯酚按每kg鱼体每天3~5g拌食投喂,连喂5d。

5.5泼洒1×0.000001甲苯咪唑,然后泼洒(0.6~1)×0.000001呋喃唑酮,或15×0.000001呋喃西林,或1.5×0.000001红霉素,隔日一次,同时内服土霉素,氯霉索等药饵,连喂3~5d。

5.6单养塘并发指环虫可泼洒1×0.000001甲基咪唑或晶体敌百虫0.3~0.5g/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隔2d一次,连用两次。并发锚头蚤病及混养鳜鱼加州鲈等特种水产品的池塘可先泼洒中草药为主的杀虫剂,并发小瓜虫的则先泼洒(0.1~0.12)×0.000001的硝酸亚汞。

5.7每立方米水体最高可用500g甲醛药浴0.5h,视鱼的反应确定药浴时间,发病期间隔10d药浴一次。

5.8用农药二溴磷(或乙酰甲胺磷)按1×0.000001将鱼体浸泡0.5~2h,如按(0.3~0.5)×0.000001则需浸泡10~12h。

5.9可口服驱虫药物辛酸和吡喹酮,按药品说明书剂量使用。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