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青鱼塘发病率高,或许和塘里面的嗜水气单胞菌有关

文|图常州海大张亚辉

湖州历来为中国养殖重镇,水产养殖产业发达。而青鱼[青鱼是一种颜色青的鱼,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长江以北较稀少;它是长江中、下游和沿江湖泊里的重要渔业资源和各湖泊、池塘中的主要养殖对象,为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又一直是湖州区域主养品种之一,养殖历史悠久,养殖规模大。但在多年的养殖实践中,长期困扰大家的许多养殖痛点问题仍没有很好的解决,青鱼养殖发病率高、死鱼量大,养户盈利困难,极大制约着青鱼养殖业的发展。总结发现,青鱼塘[鱼塘是现代词,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捕鱼或养鱼的地方,特指鱼围塘的内部间格或圈住鱼的围网。]口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好坏明显相关。淤泥较少,底质情况良好的新开塘口[塘口是位于广东省增城市区南8公里的村委会,属三江镇。]或年底清淤、晒塘的鱼塘死亡率明显低于其它塘口。而从地区青鱼塘口基本情况来看,大多数塘口长期不干塘、不清淤及晒塘,平均淤泥厚度高达55cm,底质情况堪忧,重视和加快青鱼塘口的底质改良工作刻不容缓。

恶化的底质成为了致病菌[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a ) 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也被称为病原微生物,其包括细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及放线菌等。]的温床,各种病原菌在有机质大量积累、氧债突出的塘底以惊人的速度繁殖、扩散,是导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作为青鱼常见细菌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嗜水气[①指水肿。]单胞菌在青鱼塘口分布广、数量多、致病性强。为明确嗜水气单胞菌数量与青鱼塘口死鱼频发的关系,以及探究嗜水气单胞菌数目[数目,指事物的个数。]在池塘中的分布和改底对其影响,更有针对性的改底,开展了青鱼塘口嗜水气单胞菌系列实验[实验是指对已经认定的科学定理和试验结果进行验证性的试验,一些实验的结果往往是已经知道的或者是确定的,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结果或找出与结果不同的实验条件,很多时候还是为了教育或培训学员,让学习者通过-shiyan],并取得了部分实验结果,现将基本情况介绍如下。

实验一

青鱼塘口死鱼与嗜水气单胞菌数目关系探究

实验目的

青鱼不同底质塘口死鱼情况差异很大,新塘或经过清淤或晒底的塘口一般不死鱼或死亡量很低,而底部较差的塘口,青鱼死亡量往往较大。甚至同一养户的相邻塘口,因底质不同,塘口死亡情况也有很大差异。这很可能是不同的底质条件导致致病菌数目差距而引起的。为验证这一猜想,本实验探究了青鱼塘口死鱼情况与塘口嗜水气单胞菌数目的关系。

实验方法

分别在青鱼已发生大量死亡(死亡量10%以上)的3个塘口、基本未发生死鱼的3个塘口,采集混合水样[水样是指为检验水体中各种规定的特征,不连续或连续地从特定的水体中取出的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使用海大研究院生产的嗜水气单胞菌选择性培养[培养(péi yǎng),意思是指以适宜的条件促使其发生、成长和繁殖,也指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基接菌培养,每个水样接两个平板作为对照,每个平板加水一滴(约30ul)。恒温培养箱内28℃培养24h后,计数细菌数。

图1.实验一流程展示




实验结果

培养结束后,人工计数各培养基上菌落数目,记录并统计,结果如表1。

表1各塘口水样嗜水气单胞菌数统计


结果分析

图2实验一不同塘口致病菌数量


根据实验1的结果,可知:
(1)发病塘口嗜水气单胞菌数目,显著多于未发病塘口(P<0.01),发病与嗜水气单胞菌数目相关;

(2)杨有林塘口为第二年新开塘,宋荣根为年底清淤晒底塘口;底质良好塘口致病菌数目大大减少。

(3)汤夫根塘口底质也较差,细菌数较多,但其内服、调水等工作做得充分,也未死鱼。


实验二

青鱼塘口嗜水气单胞菌空间垂直分布

实验目的

消毒和改底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青鱼塘口的嗜水气单胞菌数量。探究青鱼塘口致病菌的垂直分布,可以了解青鱼塘致病菌主要分布是在底质中还是水体中,从而确定哪种方法方法对减少青鱼塘口致病菌数目更有针对性。

实验方法

随机选择3个青鱼塘口,分别采集表层、中层和底层水样,使用海大研究院生产的嗜水气单胞菌选择性培养基接菌培养,每个水样接两个平板作为对照,每个平板加水一滴(约30ul)。恒温培养箱内28℃培养24h后,计数细菌菌落数目。

图3实验二场景图


实验结果

表2.各塘口上、中、下层水体嗜水气单胞菌数统计


培养结束后,计数各培养基上菌落数目,结果如表2。

图4实验二嗜水气单胞菌培养结果展示


结果分析

图5.实验二数据结果分析




(1)部分文献(胡保同,1986;刘国才等,1992)已表明底泥中的细菌要显著多于水体中的;

(2)童柏根、王国强塘口的数据也表明底层细菌数显著多于水体中的(P<0.01);

(3)王美谷塘口中数据出现反常,经调查发现,在取样的前两天该塘刚使用底倍健+202改底。改底可有效减少底层致病菌数;

(4)青鱼塘口中,由于底质普遍较差,且致病菌多存在于于底泥中,平时灭菌防病应侧重于改底。

实验三

青鱼塘口嗜水气单胞菌空间水平分布

实验目的

改底能有效减少青鱼塘口嗜水气单胞菌的数目,但频繁改底成本较高。探究青鱼塘口致病菌的水平分布,查明嗜水气单胞菌的重点分布区域,可更有针对性、有效的实施改底。

实验方法

随机选择3个青鱼塘口,分别采集料台、增氧机处、上风口和下风口混合水样,使用海大研究院生产的嗜水气单胞菌选择性培养基接菌培养,每个水样接两个平板作为对照,每个平板加水一滴(约30ul)。恒温培养箱内28℃培养24h后,计数细菌数。

图6.实验场景图



实验结果

培养结束后,计数各培养基上菌落数目,结果如表3。

表3.各塘口上、中、下层水体嗜水气单胞菌数统计


结果分析

图7.实验数据分析



(1)资料表明水体中细菌的水平分布差异是由于水体运动和鱼类等生物活动造成的;

(2)沈鑫、杨有林、王国强塘口的数据也表明料台和下风口的细菌数显著多于增氧机处和上风口;

(3)料台和下风口是改底时要着重加强的地方。

实验四

改底对青鱼塘嗜水气单胞菌影响

实验目的

改底能有效减少青鱼塘口嗜水气单胞菌的数目,但频繁改底成本较高。探究改底前后青鱼塘口致病菌的数目变化,确定合适的青鱼塘口改底频次,能更有效和更有针对性的改底。以下选择改底客户均定期使用海联科底倍健+粒粒氧进行改底。

实验方法

随机选择3个青鱼塘口,分别在改底前一天、改底后每隔两天采集塘口底层水样直至致病菌数目重新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为止,每日取水样时间基本保持一致。使用海大研究院生产的嗜水气单胞菌选择性培养基接菌培养,每个水样接两个平板作为对照,每个平板加水一滴(约30ul)。恒温培养箱内28℃培养24h后,计数细菌数。

实验结果与分析

(1)连续监测了养户王老板塘口13天的细菌变化情况,结果如表4:

表4.改底前后塘口嗜水气单胞菌数变化情况统计

由表中数据可得出,监测期间王老板鱼塘嗜水气单胞菌数目变化趋势为:

图8.嗜水气单胞菌变化趋势

从以上数据来看,改底对减少池塘底部致病菌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一般改底12天后,致病群又重新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平均每月至少要改底3次。

(2)连续监测了养户倪老板塘口9天的细菌变化情况,结果如表5:

表5.改底前后塘口嗜水气单胞菌数变化情况统计

由表中数据可得出,监测期间倪老板鱼塘嗜水气单胞菌数目变化趋势为:

图9.改底前后嗜水气单胞菌变化趋势

从倪老板塘口数据来看,改底对减少池塘底部致病菌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一般改底9天后,致病群又重新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平均每月至少要改底3次。

所以,综合以上两个塘口的数据,表明:改底对减少池塘底部致病菌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一般改底之后9-12天,致病群又重新恢复到原有的水平。平均每月至少要改底3次。

小结

发病率高、死亡量大一直是青鱼养殖中的首要痛点问题,极大制约着青鱼养殖效益的提高和青鱼养殖业的发展。而赤皮、烂鳃、肠炎等一系列细菌性疾病,是造成青鱼发病和死亡的第一大**。嗜水气单胞菌是其中一种典型的条件致病菌,只有当其个数达到一定的数量级时,才会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从以上几组实验中带给我们养殖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嗜水气单胞菌数目与青鱼是否发病和死亡显著相关,高死亡率塘口嗜水气单胞菌数目显著多于未死鱼塘口。

2、在垂直空间,致病菌主要分布于水体底层,定期改底能有效控制青鱼塘口的致病菌数量。

3、在水平方向,料台和下风口是致病菌分布的主要区域,因此在改底过程中建议对料台和下风口酌情加量。

4、由于池塘持续的投喂,改底具有周期性。青鱼塘9-12天致病菌会再次反弹,因此每月改底至少需要3次。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