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保持(retention)是记忆的基本过程。]水中充足的溶氧、适宜的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和足够的适口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是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鲟鱼苗[也叫“鱼花”。]成功的关键。鱼苗培育期间主要技术指标有:
(一)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每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放养鱼苗以500-600尾为宜,深1米、长和宽为2米×2米的玻璃钢水槽常放养鱼苗为2000-2500尾。鱼体长度达到4-5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时要及时分槽,将不同大小的鱼苗分开饲养,以降低密度,防止鱼苗自相残食。鱼苗在放养前最好用3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5分钟。
(二)注水量[水量是汉语词汇,拼音为shuǐ liàng,意思是水的多少,流量。]及流水量鱼苗刚投放时,水槽中注水量不宜过多,水深保持在20-40厘米,有利于鱼苗摄食饵料及水体交换,每个水槽的进水量和排水量为20-30升/分左右。随着鱼体长大,注水量应逐渐增加,鱼苗入水10天后,水深应保持在50-70厘米,水硫量保持在30-40升/分。通过注水和水质调节,要求保证水体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pH在7-8的适宜生长范围内。
(三)水温调节与控制鲟鱼[大家通常所说的鲟鱼(Sturgeon)就是指鲟形目的鱼类,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虽是生存适温较广的鱼类,但在鱼苗时期对水温变化较敏感,水温低于4℃或高于26℃会大大降低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适宜水温在鱼苗开口1周内应保持在19-20℃,以后保持在16-24℃之间为宜。并且水体昼夜温差不应超过5℃。
(四)投饵在鲟鱼苗培育期间,投喂饵料工作十分重要,稍有疏忽就会影响鱼苗成活率。首先,要投喂天然饵料,以后逐渐增加配合饵料。每1000尾鱼苗的投喂量为其体重的30%-50%。其次,要投喂配合饲料(微颗粒饲料[颗粒饲料是具有营养全面,稳定性强的饲料,在水中不易溃散,不易污染水体,易消化吸收,农户省工又省力等优点,深受广大水产养殖户的青睐。]),保证供给鱼苗全面的营养和一些必需脂肪酸、微量元素。
(五)生长速度 鲟鱼在鱼苗阶段生长速度很快,经25-30天的培育,平均体长可达8-10厘米。
(六)清污清污是培育鱼苗期间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水池(槽)底部往往沉积着不少残饵、粪便等污物,投喂鲜饵料以后补充配合饲料的水体底部,沉积物会更多,如果不及时清除,会直接影响水质,影响鱼苗的成活率。清污的方法很多,如吸底、倒池排污等均可采用。
(七)鱼病的防治鲟鱼很少得病,在鱼苗培育期间,偶尔会有车轮虫寄生。若鱼体和鳃耙上车轮虫数量过多,会直接影响鱼的生长,造成鱼体衰弱,严重的造成苗种大量死亡。防治方法:用15%-25%的福尔马林杀除(注意:使用硫酸铜杀车轮虫时,应视鱼苗体质强弱确定浓度,一般在0.25-0.5克/立方米水体浓度)。
此外,必须保持严格的消毒措施,定期对池壁、缸壁、饲料盘和工具等进行消毒。用药及具体消毒操作可参照淡水流水养鱼的做法。
(八)分养鲟鱼体长长到4-5厘米时,开始发生相互残食现象,其原因是饵料不足、鱼苗个体差异较大、密度过高。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要对鱼苗及时进行分养,将相同大小的个体饲养于同一池内,将不同大小的个体分池饲养,以保证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