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中后期气温逐渐下降 加强养殖管理措施


  盛夏过后,气温逐渐下降,对于河蟹生长较为适宜,也是河蟹促肥增量的关键时期,如何调控好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营造好生态环境[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质和能量) -shengtaihuanjing],科学投喂,控制好病虫害[病虫害病害和虫害的并称,常对农、林、牧业等造成**影响。],是夺取河蟹最后丰产丰收的关键,为此,抓好河蟹后期管理至关重要,现提出如下意见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一、水质调控。

  健康养蟹对水环境的质量要求非常高,必须科学地调控好水质。蟹池水质一般要求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35厘米~40厘米,溶解氧在5毫克/升以上,pH值7.5~8.5。如池底积淤较多,透明度低,水色变浓,河蟹背甲色深黑,腹部出现水锈,步足末端变黄,因此采取措施改良和改善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环境条件,保持底质清洁,水质清新和溶氧充足,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就显得十分重要。今年高温过后,特别是近期雨水较多,且天气气温变化较大,很容易造成水体缺氧,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下沉,腐烂死亡,恶化底质,导致水质变坏,致使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河蟹后期生长,为此,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1)定期注换新水(雨水较多要排水),一般7~10天注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水体1/5左右。水位按照“前浅、中深、后适中”的原则,一般控制在1-1.2m。

  (2)科学使用底质改良剂[改良剂是指能够改良产品品质及性能的物质,食品改良剂是由食品级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过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团的性能及食品品质及风味。]和水质调节剂调节好水质,采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吸收水中、水底有毒有害物质[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硫化氢[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氨等);使用底质改良剂改善池底淤泥,分解池底淤泥中的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质,以提高溶氧,稳定pH值,提高河蟹机体免疫力,可明显提高河蟹产量和品质,水质生态环境较差的应10~15天使用一次。

  二、水草管理。

  后期池塘水草覆盖面积50%左右,水草过多影响河蟹正常活动及蜕壳、成熟。水草生长过旺,可人工割除多余的水草,控制生长,及时捞出变质、死亡的水草;池中水草不足,人工投入少量消毒后的水草供河蟹摄食,并为其提供栖息、蜕壳场所,避免多在水底淤泥中爬动,使体色变得灰黑。

  三、病害预防。

  病虫预防是河蟹中后期管理的关键,病虫害控制的好坏是减少后期因病“趴塘”减产减收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为了确保河蟹增重[在学理上增重与增肥的意义并不一样。]育肥直至上市,减少危害,建议在9月中旬之前,采用硫酸锌复配药杀灭纤毛虫,相隔1~2天后,使用碘制剂消毒水体,积极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病虫害的危害。

  四、科学投饵[ ...],促肥增重。

  高温过后,是河蟹最后的脱壳、增重育肥期,河蟹的摄食强度大,育肥聚黄,体重显著增加,饲料营养直接决定了河蟹的品质和丰满度。因此,在做好生态环境维护的基础上,要科学合理投饵,以满足河蟹增重育肥、快速生长的需求,达到品质优良、高产高效的目的。

  中后期河蟹投喂主要以精饲料为主,动物饲料占60%,植物约占40%,日投饵量为蟹总体重8%-10%,以投饵后2小时吃完为准,达到催肥增重加大规格的目的。

  五、预防“秋老虎”

  虽然立秋已过,还是要多看天气预报,关注天气变化,以便及时做出预防,防止温度冷热剧变应激,尤其是脱壳期前后;同时,增强底部溶氧并维持良好的水色以及藻相都可以减少应激的危害。

  六、加强防逃设施的维护和检修

  河蟹一旦成熟就会上岸,养殖户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要提前做好塘埂渗漏的检查,防逃设施的维护,及时检修,确保万无一失。同时要加强夜间巡查,防止偷盗。

  七、适时捕获上市

  养殖户要根据市场行情与河蟹养殖情况,适时抓捕上市,俗话说:“会养殖还要会卖”。养殖户不仅河蟹要养殖的好,还要抓住行情,尽量在高价时卖出也是关键。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