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天晴河魨发生气泡病、死亡一例


  福建省东山县陈岱镇前江村曾老板,有一口6亩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沙底,平均水深1米,0.75kw的增氧机[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一台(图1)。主要养殖河魨和日本对虾[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存塘的有350g左右河魨3000尾,日本对虾7公分左右。

 2015年4月7日,开始下雨降温,少量日本对虾“偷死”,池塘有浒苔。

 4月13日,天气转晴,气温回升,未开增氧机,中午[中午,又名正午,国外名为中午,指二十四小时制的12: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中午12时左右,为一天的正中。]大量河魨上浮,多见白鳍、白尾,未发现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曾老板听朋友意见,使用1.5瓶的季铵盐络合碘,没有效果,之后河魨出现十几尾死亡。晚上死虾也增多。

 14日早上,曾老板带着死鱼来店咨询。经检查,河魨胸鳍、背鳍、尾鳍、臀鳍、*门附近均发现大量肉眼可见的皮肤突起形成的气泡(图2、3、4、5)。显微镜下更为明显(图6、7),镜检鳃丝里面也有气泡(图8)。上午10点前往池塘,观察水呈浅绿色,透明度20cm,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18℃,水质指标为:pH值9.0,氨氮、**酸盐均检测不出。池底表面干净,用手往深处挖发现全是黑色沙土,并有臭味(图9)。

 建议中午、晚上开增氧机,防止中午发生[发生最早出自汉 张衡《东京赋》:“既春游以发生,启诸蛰於潜户。]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和晚上缺氧;马上注水,提高水位,防止由于水位过浅再次发生气泡病;中午使用2包“速解安”和2瓶“碧水安”,连续3天调水,下午使用“福地安”1.5瓶改底,连用4天。使用当天河魨死亡5尾,日本对虾死亡十几尾。

 15日,河魨无死亡,日本对虾死亡几尾。

 16日,两者均无死亡。

 分析:1、本病例雨后突然转晴,水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光合作用强,又未开增氧机曝气[曝音pù,bào为工程技术沿用的习惯读音。],河魨发生气泡病,引起死亡。雨后天晴后底臭,底部有害物质增多,也可能加重河魨上浮,增加气泡病发生机率;

 2、本病例中日本对虾的死亡原因可能是先期本身池塘底部恶化严重,降雨后池底溶氧降低、有毒,引起“偷死”,雨后天晴后发生气泡病加重死亡。(利洋水产药店杏陈店王登庭提供2015.06.11)

  大家如果再遇到明显气泡病症状[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称为症状(symptom)。]时,在第一时间测量一下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水温指标,池塘水体的上中下层的。多数发生气泡病的时候,溶解氧不是过饱和[一定温度、压力下,当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已超过该温度、压力下溶质的溶解度,而溶质仍不析出的现象叫做过饱和现象。]的,或者过饱和的幅度很小,而氮气是否过饱和我们不能测,只能从水温变化和大气压变化来分析。还有其它因素决定是否能发生气泡病,实际案例比理论研究复杂的太多。只看溶解氧数据不能说明所有问题,只是一个参考。

  这个池塘增氧机太不给力!就一个水车,开了也起不到很好的曝气效果。不是我们看到气泡病症状的鱼就发生了气泡病,没有症状或我们没看到症状的就没发生,不是其它鱼就没有危害了,对虾的情况也是一样。所以多配置增氧机和特殊天气多开增氧机很必要。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