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龄草鱼[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草鱼鱼种的投放密度过大。
许多养殖户盲目追求产量和效益,随意加大投放密度。由于投放密度过大,在养殖中后期,随着池塘鱼类负载量的加大以及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投喂量的增加,水质难以控制,容易老化、恶化。由于水体环境**,氨态氮、**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上升,导致草鱼出血病[基本信息概述: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鱼病。]、烂鳃病等疾病的发生。
2.投喂的饲料不符合草鱼鱼种的营养需求。
首先,草鱼鱼种的饲料配方不合理。有关研究表明,草鱼鱼种与鲤鱼鱼种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由于它所含的氢氧的比例为二比一,和水一样,故称为碳水化合物。]物等主要营养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别,鲤鱼鱼种要求饲料的蛋白质含量32%~35%,脂肪含量4%~15%,碳水化合物含量30%~40%,而草鱼鱼种要求饲料的蛋白质含量25%~30%,脂肪含量3%~8%,碳水化合物含量可达40%以上。从整体上看,一龄草鱼鱼种生长过程中对蛋白质、脂肪等的需求较鲤鱼鱼种低,而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率较高。在草鱼整个养殖期内,全程投喂高蛋白质的鲤鱼饲料往往导致鱼类营养性疾病(如脂肪肝[脂肪肝(fatty liver)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的疾病。]、肝脏变性等)的发生。其次,饲料中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的含量不足,一龄草鱼在池塘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受密度、环境条件、生长速度等因素的影响,对维生素的需求量显著提高,如果长期不能满足其需要则会引发各种疾病,如饲料中氯化胆碱的含量不足时很容易引起草鱼鱼种脂肪肝病的发生。尤其是维生素C等水溶性维生素不能在体内贮存,需要不断地从饲料中供给。饲料中仅添加普通的鲤鱼预混料[预混料是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简称,它是将一种或多种微量组分(包括各种微量矿物元素、各种维生素、合成氨基酸、某些药物等添加剂)与稀释剂或载体按要求配比,均匀混合后制成的中间型配合饲料产品。],其维生素含量明显不足。
3.饲料投喂不科学。
许多养殖户错误地认为,颗粒饲料[颗粒饲料是具有营养全面,稳定性强的饲料,在水中不易溃散,不易污染水体,易消化吸收,农户省工又省力等优点,深受广大水产养殖户的青睐。]的投喂量越大越好,忽视了草鱼自身的生活习性和其发病规律,结果往往是养殖前期草鱼的生长速度很快,但在草鱼的食性转化期、8月~9月鱼病高发期鱼病暴发。由于发病势头较猛,多为并发症,在短时间内难以用药物控制病情,死亡率较高。
4.防病措施不合理。
有的养殖户防病意识较差,往往被养殖前期草鱼鱼种摄食良好、生长较快所麻痹,而忽视了正常的鱼病预防工作。一旦发病再采取措施,为时已晚。有的养殖户过分依赖、相信药物的作用,而忽视了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作用以及药物的科学使用。在养殖过程中,唯恐草鱼发病,几乎每天都在使用不同的药物,特别是一些内服抗菌药物已经到了滥用的地步。由于用药过多,不仅导致病原体产生强烈的抗药性,也对草鱼鱼种的内脏**(如肝、肾、脾脏等)造成严重的损伤,使草鱼自身的消化、解毒、抗病能力大大下降。不科学的用药,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反而更容易引发疾病,常常事倍功半[事倍功半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shì bèi gōng bàn,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