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壳鱼苗期的中华尾孢子虫处理新法分享


先说说题外话:现在养殖户已经慢慢分化了,大致概括为预防[预防是指预先做好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偏离主观预期轨道或客观普遍规律的应对措施,汉语拼音为yù fáng,注音为ㄧㄩˋ ㄈㄤˊ。]型和治疗型。

一、治疗型:基本不预防或很少、随意,等发生病害[植物体发育**、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再治疗的群体。后续分化为:1.很少的一部分(不足5%)的养殖户挑到好质量的鱼种,进回来的鱼种体质好、肯吃肯大,加上塘底底质好,养殖的过程中,气候较平顺,病害也不多、或不严重,所以少用了“药”款和电费等,所以,成了受益者;2.另外大部分的养殖户由于或没能挑到体质好的鱼种,平时也基本没有采取对应预防措施[GB/T 19000—2008/ISO 9000:2005预防措施 preventive action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注1:一个潜在不合格可以有若干个原因。],常常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而且大病为主,用“药”等费用更多,死鱼[本片是关于身份错误和得不到回报的爱情的故事,讲述了一伙来自英国伦敦的抢劫犯在抢劫中遇到的种种不可思议的趣事。]损耗更大,基本没有机会赚钱还很可能亏了血本!

二、预防型:坚持学习新知识和定期按品种分别采取灵活对应预防。绝大部分的最终结果是:1.第一层次体现在安全性上,病害非常少,第二层次体现在生长速度明显快、料肉比低,收获了比一般[一般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ì bān,是指一样,普通,总体上,相关文献有唐王建《宫词》。]的养殖户更高的效益;2.少部分由于没能区分养殖品种和发挥自身优势出发预防、或预防方案做一下停一下,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没有达到理想的愿景,最后退出预防为主,甚至退出水产江湖!

可以说,你选择什么意识的养殖路,将成就你成为未来什么样的你!

今年,笋壳鱼苗期的中华尾孢子虫明显比往年频发!由于对于大多地区来说,这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原来不属常发病害,所以,平时基本没有做对应预防措施。一旦发生,还容易误判发病原因而造成大损失,严重可能损失过半!

由于笋壳鱼孢子虫出现逐渐增加的趋势,为了避免病害范围出现扩大化,所以分享一些有效的处理方式。

在中山,一般按无病预防方案坚持做的,笋壳鱼的孢子虫基本可以杜绝。大部分笋壳鱼孢子虫出现的鱼塘都有共同的特点:苗期引进前后没有采取着重对本地区常规、常发寄生虫的对应预防措施。

兵来将挡,下面就说说笋壳鱼的孢子虫的处理方法。
每年的8月份左右,秋天刚莅临,气温稍降,处于标苗的笋壳鱼,中华尾孢子虫常常集中在这段时间发生,病鱼轻的闭口慢长,重的,鳃丝溃烂,外表有溃烂,在水质较差,如氨氮、亚盐超标水体,特别加上各种原因的缺氧条件下容易发生较大量死鱼,严重的甚至全军覆没。


一般是一百条左右一斤的苗期容易发生。发病初期很少死鱼,没有明显的外观变化,稍严重的鳃丝发白,仔细观察,可见鳃丝有发白和有红点现象,但很少有肉眼可见包囊[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某些原生动物可以包囊化,身体外面分泌胶质形成包囊,代谢率降低,包囊随风分布。],镜检[镜检是显微镜检查的简称。]也不容易发现,往往在感染比较严重时,才会出现鳃丝肿大、发白,有肉眼可见孢子虫包囊,并开始出现比较大量死鱼。所以,一般在发病初期多误以为其它病害,由于不对症,或误以为下的“药”量轻了而错误使用加重量,或几种产品混用、交替使用而产生更多的死鱼或发生药害等。


一般经过详细镜检确定病原后对症处理,基本第二天(24小时后)可以稳住死鱼,明显可以观察到笋壳鱼的胃口恢复。

这孢子虫在适宜条件容易复发,为了避免复发,处理方法和以前稍有调整:

首先处理好水质(氨氮亚盐超标)问题;

第一天开足增氧机下足量使用复方络合铜加渗透力较好碘制剂(早晨8点左右或下午六点左右使用)。一般使用产品24小时后镜检,原来有孢子虫包囊的就基本不见包囊了,没有明显包囊的,孢子虫的密度也会看得到明显的降低;

第二天足氧下重复第一天产品。48小时后死鱼开始减少,镜检孢子虫包囊一般见不到,而且孢子虫密度继续减少,鱼采食明显好转;

第三、四天15%过硫酸氢钾加“底丹”改底连用两天;

能采取内服[内服是汉语词汇,拼音nèi fú,出处《尚书·酒诰》。]的,内服“百部贯众散”,连三至五天,发病率和死亡量较大的,依病情发展情况适当延长时间内服或停三天后再内服三至五天;

考虑孢子虫喜酸性环境,死鱼数量稳定后,使用轻量(一般五斤一亩/米)新鲜石灰(需浸泡4小时左右)沿塘边泼洒,连用两天。

这是一个处理过程(一般七天左右),一般能将死鱼控制在十条以内,观察镜检孢子虫情况,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隔三天左右再重复上述一个过程,两次下来,一般不再死鱼,再镜检也一般也没有孢子虫了。
记住!病害永远还是预防胜于治疗!怎么预防呢?这才最关键!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