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套肠病特点及防治技术


  2013年初秋,受沿海台风影响,湖南常德地区气温从骤降并持续有雨天气,位于汉寿县[汉寿县位于湖南省北部的洞庭湖西滨,现为常德市辖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甲鱼之乡”、“中国黑杨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珍珠之乡”、“中国苎麻之乡”。]小南湖的一大型黄颡鱼专业养殖户童老板的6个黄颡鱼和草鱼混养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其中有2个池塘的黄颡鱼吃食明显下降并持续有较大数量的死亡,另外4个池塘的鱼没有什么明显异常。经池塘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检测对比和6个池塘的预防用药[用药出自《吕氏春秋·荡兵》,解释:指下药,使用药物。]历史和日常管理对比得知,2个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塘的水体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相比其他4个池塘低1mg/L左右,PH值在6-6.5之间,2个发病塘是老池塘。

  取3只病鱼进行观察和解剖分析,具体病状是:体表有不规则圆型色斑,尾鳍和背鳍有轻微出血发红,鱼腹浮肿带有脱*现象。解剖时将整条鱼肠[古宝剑名。]和胆、肝分别**分析发现,鱼肠有一至两处叠重现象,胆有些肿大,肝呈土**易破碎。用显微镜放大发现,肠道内壁有少量车轮虫存在。

  套肠病发病原因分析:气温变化大,水体分层上下温差大引起的应激性反应,溶解氧偏低,在16-22度期间易发,寄生虫引起的病菌入侵,气温高时暴食引起胃肠道代谢失调。池底毒素较多,长期未进行改底和水体解毒[解毒 中医名词。]有很大的直接关系。

同养殖户一直了解用药史和摄食情况之后,根据此病的发病原因进行针对性用药治疗,经过7天左右的用药周期,黄颡鱼基本不再死亡,用药3天后鱼死亡现象有明显下降。

具体用药方向:
1、先对池底改善和水体解毒,使用高氧聚合物的降解剂和有机酸解毒类药;
2、用高含量的氟苯尼考、五黄粉、天蚕素抗菌肽[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抗菌肽原指昆虫体内经诱导而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碱性多肽物质,分子量在2000~7000左右,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保肝药物同时拌料投喂5-7天左右;
3、用中药大青叶、板蓝根、龙胆、柴胡成份提取液[提取液,提取某种物质所用的溶液,常见的植物蛋白提取液,一般含有细胞裂解的成分,和抑制蛋白酶的成分,以及一定的pH值。]全池泼洒2次,一天一次。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