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和症状:由细菌引起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偏高,使河蟹在淡水中性腺[性腺主要指男性的**、女性的卵巢。]发育过熟造成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水环境较差,使得河蟹常离水上岸遭受阳光照射,由此引起河蟹体内代谢紊乱、免疫力[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下降,从而被细菌感染后发病;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会发生上述疾病。河蟹发病时头胸甲[头胸甲,是汉语词汇,拼音是tóu xiōng jiǎ,一般指被覆动物体表的坚硬结构。]与腹脐连接处肿胀,体内三角膜水肿,爬行动作迟缓,死亡前大多离群爬至浅滩处。该病多见于性腺已成熟的个体。
2.防治方法:
(1)夏季应加高水位并保持清新的水质,尽可能降低养殖池的水温,以减少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
(2)多种些水草可减轻病症。
(3)用0.2%的氟哌酸[氟哌酸,即诺氟沙星,化学名称1-乙基-6-氟-4-氧代-1,4-二氢-7-(1-呱嗪基)-3-喹啉羧酸。]拌饵投喂治疗,疗程为20天左右。
(4)在饲料里添加复合维生素及维生素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