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是靠蜕壳[蜕壳,读音为tuì ké,是汉语词语,解释为蜕皮、遗骸。]才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的。每蜕1次壳体重增加20%左右。但是有些养殖户常常遇到河蟹蜕壳不遂而死亡的问题,这除了蟹的品种[品种指一个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其遗传性稳定,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指具有相同品质的东西,如植物品种。]不适应当地水域环境外,与脱壳有关的因素还有饲料的营养成份,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的酸碱度[酸碱度描述的是水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用pH值来表示。],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的条件以及蟹种本身是否性成熟[性成熟(sexual mation) 是个体发育的一个方面。]有关。今以长江[长江(Changjiang River),是世界第三长河,中国第一大河。]品种为例促使河蟹顺利蜕壳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选种长江水系中的河蟹品种也有优劣之分。既要拣去非长江品种的,又要去除已经性成熟的凡第一侧齿超出眼眶的为长江品种、低于眼眶的均为非长江品种;凡脐部(雌性)已覆盖整个腹甲,并且边缘长出绒毛的,是已经性成熟的。雄性则也同样在群体中已经成熟。必要时,可揭开腹甲观察。成熟(雌性)的卵巢呈紫色,甚至可见卵粒。成熟(雄性)的有白色**,这是最可靠的方法。如果不慎混入性成熟蟹种,大都会蜕不出壳而死亡,混入数量越多,死亡也越多。
(二)调节水质水质的理化因子是河蟹蜕壳生长的第一要素。适应河蟹蜕壳的水质要求pH值在7.5~8.5之间;铵氮在0.1~0.4毫克[毫克一种国际通用的质量单位。]/升以内;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的清新水域环境。而一般池塘水质的pH值在6.5~7之间,甚至6.5以下;铵氮高达0.5毫克/升以上。肥度较高的老水、肥水、水花水,是最不利于河蟹蜕壳生长的水质。调节方法是先排去原塘水1/3以上,加入等量新鲜水,使水质保持爽而活,每0.067公顷每半月施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10~15公斤,调节池水酸碱度,使之呈微碱性;池中水生植物的栽种面积保持占池塘水面的30%以上,以吸收池塘肥分澄清水质,利于河蟹攀爬、摄食和帮助蜕壳;在池中背风向阳处设缓坡,供河蟹取暖、觅食、蜕壳;高温季节不施有机氮肥、可施无机氮肥搭配无机磷肥。视水质肥瘦酌情用量。每次每0.067公顷各1~1.5公斤,使铵氮不超过0.45毫克/升;底质污泥超过20厘米的要去除一部分,保持10厘米以内。
(三)加强投喂河蟹在蜕壳前,仍需要较多的营养,以供给蜕壳前后生长需要,不论何种规格均需要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才可促使其群体尽可能[尽可能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大致是穷尽行得通。]多的同步蜕壳。保证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有条件的可投喂全价颗粒饲料[颗粒饲料是具有营养全面,稳定性强的饲料,在水中不易溃散,不易污染水体,易消化吸收,农户省工又省力等优点,深受广大水产养殖户的青睐。]。投喂量根据培育规格而定。培育扣蟹的,不超过蟹总体重的5%,可防止营养过剩而早熟;培育成蟹的,则可投其蟹总重量的10%以上,尽可能使其吃饱、吃好,促使蜕壳生长。
(四)防治病害河蟹的栖息水域,不论池塘或稻田,在放种前,均需清塘消毒,杀灭病原菌,凡能排净水的塘,尽可能排净后清塘,每0.067公顷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溶化后均匀泼洒至整个池底及四周堤坡内侧。这对培育扣蟹的塘尤为需要。放养蟹种后,如发现有寄生虫寄生,要及时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