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甲藻[甲藻是指具有双鞭毛的单细胞集合群植物,形状不定。]病(OodiniosiSOfChinesesnakehead)
[又名]**病。
[病因]病原为嗜酸性[是指一种物质在溶剂中能向其它物质提供氢离子的能力。]卵甲藻(Oodiniunacidophilum)。当池水[《池水》是青言之写的网络小说连载于连城读书。]为酸性(pH5~6.5),水温在22~33'C,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密度大,缺乏饵料,水体清瘦时,该藻数量增加,与鱼类接触并寄生在鱼体体表[(1).仪表。],引起疾病。
[症状]病初,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在池中拥挤成团,或在水面形成环游不息的小圈,体表黏液增多、背鳍、尾鳍和背部先后出现白点[钢材中的白点拽在钢的纵断面上呈光滑的银白色斑点,在酸洗后的横断面上则呈较多的发丝状裂纹。],随着病情发展,白点蔓延整个体表,甚至鳃内也有,白点之间有红色斑点。后期,病鱼体上的白点连片重叠,像裹了一层水粉,粉块脱落处发炎溃烂,常继发水霉病,造成大量死鱼。
[流行及危害]该病主要危害鱼种[鱼苗经过短时间的培养,体长达到3到13厘米之间的幼鱼称为鱼种,又分为小规格鱼种,中规格鱼种,大规格鱼种。],同池混养的其他鱼种也可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发病季节主要是春秋两季,但发病条件具备,全年均可发生。
[诊断]依据症状可作出诊断,但初期应与小瓜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病区别,后者病鱼体表小白点间无明显红色充血斑点。如若确诊,嗜酸性卵果藻须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为肾形。
[预防]放养前,应彻底清塘消毒,放养后定期用生石灰泼洒,使池水中浓度为20毫克/升。
[治疗]用20毫克/升生石灰水遍洒,使池水为微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