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出血病的病原和流行情况


草鱼[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出血病[基本信息概述: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鱼病。]是草鱼、青鱼在鱼种饲养阶段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淡水鱼[广义的说,系指能生活在盐度为千分之三的淡水中的鱼类就可称为淡水鱼。]类**[**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

(一)病原

草鱼出血病**,属呼肠孤**科。**为20面体和5:3:2对称的球形颗粒,直径为60-80纳米,具双层衣壳;对氯仿、**等脂溶剂不敏感,无囊膜;**基因组由11条双股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缩写为RNA,即Ribonucleic Acid),存在于生物细胞以及部分**、类**中的遗传信息载体。]组成。**耐酸(pH3),耐碱(pH10),耐热(56℃)。能在草鱼肾细胞株[通过选择法或**形成法从原代培养物或细胞系中获得具有特殊性质或标志物的培养物称为细胞株(Cell Strain)。](CIK)、草鱼吻端细胞株(ZC—7901)、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株(PSF)等中增殖,引起细胞病变。**复制部位在细胞浆,能形成晶格状排列,最适复制温度为25-30℃,其生长温度范围是20-35℃。尚未发现在非鲤科鱼类细胞株中增殖。

毛树坚等(1989)报道,在浙江地区患出血病的草鱼中还分离到一种小**颗粒,大小为20-30纳米,六角形,为单股核糖核酸**,无囊膜,经初步鉴别,属小核糖核酸**科。

(二)流行情况

草包出血病是鱼种培育阶段一种流行地区广泛、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危害性大的**性鱼病。主要危害全长2.5-15厘米的草鱼鱼种及1足龄的青鱼,有时2足龄以上的大草鱼也患病。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在20-33℃时发生流行,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但当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水中总氮、有机氮、**酸态氮和有机物耗氧量高,水温变化大,鱼体抵抗力[抵抗力(Resistibility),是指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人体的各个系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低下,**的数量多及毒力强时,则在水温12℃及34.5℃时也有发病。此病在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四川、重庆等主要淡水鱼类养殖省、市、自治区都有流行。该病可通过被污染的水、食物等进行水平传播,也可通过卵进行垂直传播。

人工感染健康草鱼鱼种,从感染到发病死亡,约需4-15天,一般是7-10天。病程分潜伏期[潜伏期是疾病传染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从病原体侵入体内开始,直到最初症状出现的这段时间。]、前趋期和充分发展期三个阶段。

1.潜伏期从**侵入鱼体到出现症状以前的一段时间叫潜伏期。草鱼出血病的潜伏期约3-10天。在此期间内,鱼的外表无任何症状,活动与摄食均正常。潜伏期的长短与水温、**的毒力和侵入鱼体的数量、鱼体的抵抗力、水环境等有密切关系。如水温高(在该病的流行温度范围内)、**的毒力强、侵入鱼体的**数量多、鱼体的抵抗力低、水环境差,潜伏期就短;反之,则潜伏期长。检疫隔离期的长短是根据潜伏期的长短而定的。

2.前趋期这期的期限很短。这期的特征为病鱼[《病鱼》,黄咏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令人痛心的闰土故事。]已开始出现症状,但不够明显,出现的症状也还不是这种病所特有的。草鱼出血病的前趋期,一般为1-2天,此时病鱼的体色发暗变黑、离群独游、摄食减少或停止。

3.充分发展期出现这种病的典型症状,病鱼有了明显的机能、代谢或形态的改变,亦为疾病的**期。草鱼出血病的充分发展期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天,此期病鱼表现充血、出血等典型症状而死。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