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越冬后期死亡原因及预防方法


  在每年11月至次年3、4月的甲鱼[甲鱼(AmydaSincnsis),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是卵生两栖爬行动物,是龟鳖目鳖科软壳水生龟的统称。]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期间,尤其是越冬后期(越冬期最后的一到两个月),甲鱼体内[体内,常指实验观察中的事件或酶反应以正常途径发生,即在一个生物**之内进行。]的能量物质大量消耗,抵抗力、应激能力均下降[下降,是指飞行高度不断降低的飞行状态。],有时会出现大量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的现象,人们将此称为越冬死亡症,或称为苏醒死亡症等。该病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现,死亡率高的可达20%,严重影响了甲鱼养[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经济效益。死亡者大多是雌鳖和体重200克以下稚鳖,病鳖身体消瘦,有时呈现肋骨的外形,背甲颜色加深变黑,失去光泽;裙边柔软,并出现皱纹;活力减弱,四肢无力,反应迟钝。越冬死亡症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下面是对越冬死亡原因及其预防方法的探讨:

一、原因

1、营养**。后期出壳(8月下旬或更晚)的稚鳖,经过短暂的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阶段,体内尚未积累充分的营养,就要进入漫长的越冬期,其体质[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抗病和抗寒能力均十分弱,仓促越冬极有可能造成大量死亡。

2、管理不当。亲鳖的生殖旺季是6、7、8月份,此时也是摄食的旺季,但养殖者往往忙于稚鳖的孵化、养殖,追求多孵化、多出苗,而忽视了对亲鳖的培育。

3、雌鳖产后虚弱。体内营养未能得到充分的补充,雌鳖在8、9月份产下最后一批卵后,体质已极度疲劳和虚弱,接踵而来的气温下降,使雌鳖的摄食能力逐渐下降,如果再加上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营养不全面,雌鳖体质尚未得到完全的恢复就进入冬眠[冬眠也叫“冬蛰”。],容易得病死亡。

4、越冬前或冬眠期[叶熙祺,乐坛新人。]鳖体受伤或受冻。这类鳖大多在冬眠期内就会死亡,开春后尸体漂浮在水面或者腐烂于池底,污染水质。即使有幸不死者,也会在冬眠苏醒后短期内死亡。

5、水质败坏。鳖在越冬期间换水次数和换水量都大大减少,池中有害物质(硫化氢、氨氮、甲烷等)积累过多,远远超过了鳖体的承受能力,从而发生中毒反应,导致死亡。

6、池底泥沙深度不够,未能给鳖创造良好的越冬环境。

7、生物病原体的侵袭和感染。

二、预防措施

1、越冬前的适温期进行强化培育。尽量多投喂动物性饵料,尤其要加喂动物肝脏等,补充营养。使用人工配合饲料,添加甲鱼**以增强鳖的体质。越冬前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30℃左右时进行强化投饲。因为这段时间饲料利用率仍比较高,每天投喂2次,上、下午各一次。

2、秋后气温开始下降时进行一段时间的保温养殖,延长鳖的生长期。9月底10月初,水温下降到25℃以下,应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加温到30℃,保温养殖一个月,使鳖(特别是刚孵出不久的稚鳖和产卵后的雌鳖)能够积累营养供冬眠消耗,避免体重下降过多。

3、越冬期绝对禁止*扰、捕捉、运输等操作。在低温的情况下,以上操作不仅会造成擦伤、冻伤。更重要的是由于温度过低,经过处理的鳖无法再潜入泥中,进而造成严重伤亡。

4、不要选择渗漏池作为越冬池,避免水温波动过大。

5、水温持续高于12℃时,应提早结束越冬,尽早进食。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