鳖脏器脓肿[脓肿是急**染过程中,组织、**或体腔内,因病变组织坏死、液化而出现的局限性脓液积聚。]病的防治
来源:[《》]时间:2006-06-2200:00
鳖脏器脓肿病是由雷氏普罗[“普罗”是法语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意思为无产阶级的。]威登[韦登是德国的一个**俱乐部。]菌感染引起中华鳖的内脏形成干酪样结节的疾病。
(一)病原
据范红结等(2001)报道,该病的病原是雷氏普罗威登菌,革兰氏*性短杆菌,周身有菌毛;发酵甘露醇、肌醇、甘露糖等,产酸;吲哚反应、甲基红反应、硝酸盐还原、枸橼酸盐利用等阳性;赖氨酸、鸟氨酸[鸟氨酸 ornithine H2NCH2CH2CH2CH(NH2)COOH,是一种碱性氨基酸。]脱羧酶[脱羧酶指催化脱羧反应的一类酶。]*性;**酶、产生硫化氢等*性。每只体重100克的健康鳖注射0.5毫升,含菌量约1×107个,在30℃水中饲养,1周后陆续发病、死亡,20天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90%,对照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 是指实验对象中一个被随机选择的子集,其中的个体没有特殊待遇。]则无异常表现。并从病死鳖体内均分离到同样的菌。
(二)流行情况
该病流行于6-10月;温室养殖则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自稚鳖至成鳖均受害,死亡率达50%以上。雷氏普罗威登菌为肠杆菌科成员,在自然界广泛存在,致病性不高,主要引起人类的肠道疾病。战文斌等(1997)曾报道该菌对对虾致病,且在实验室人工感染成功。引起鳖发病是于1998年在江苏省首次发现,随着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和水质的恶化,雷氏普罗威登菌有可能成为病原菌[一种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比如**或细菌、病原微生物又可称为病原菌,是指能入侵宿主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等。]。
(三)症状
病鳖反应迟钝,行动缓慢,底板出血、穿孔;剖开病鳖腹腔,可见肝脏、脾脏和肺脏等脏器表面广泛形成脓肿。
(四)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确诊需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
(五)预防措施
(1)养鳖场地、水体、工具及食品都要进行清扫、消毒。池底需先清除过多淤泥。
(2)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3)培育优良、健壮的鳖种。
(4)加强饲养管理,投喂营养全面、优质的饲料,泼洒光合细菌、放线菌类、*酸菌类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EM),保持环境优良、稳定,提高鳖的抵抗力。
(六)治疗方法
(1)外泼消毒药,共泼2-3次,每次间隔l-2天。
(2)同时内服药饲,每千克饲料中加0.5-1克氟哌酸拌饲投喂,连喂3-7天。
(3)治愈后2天,泼1次生石灰,将池水调成弱碱性,再隔2天泼有益微生物,并继续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