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河蟹池塘养殖的水质管理技术


1.根据不同季节管理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春季水深应控制在0.8~1.0米;夏季水深应控制在1~1.5米;秋季要勤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冬季要保持水深1.2米以上(长江以南地区)。做到“春浅、夏满、秋勤、冬深”。

2.根据天气[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总称,如冷暖、风雨、干湿、*晴等。]变化状况管理水质:要及时定期灌注新鲜无污染的符合渔业水域水质标准[水质标准是国家、部门或地区规定的各种用水或排放水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的水。换水时间、次数和换水量由天气变化状况来决定,通常春末夏初每10~15天换1次水,每次换水1/3;6~8月每周换1次水,每次换水1/3~1/2;秋天如发现水质变坏或遇闷热天气,要及时换水。换水时可结合增氧[ ...]进行,特别是在“秋老虎[秋老虎在气象学上是指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热后的35℃以上的天气。]”闷热天更为重要。方法是:在池塘进水口[进水口,是输水建筑物和深式泄水建筑物的首部建筑。]处安接输入池的塑料管[塑料管一般是以合成树脂,也就是聚酯为原料、加入稳定剂、润滑剂、增塑剂等,以“塑”的方法在制管机内经挤压加工而成。],此管可再接2~3条支管,管长依池塘大小而定,一般按间距1~1.5米盘绕在深水池中,距池底25~40厘米,用砖或小水泥柱[水泥柱子准确的叫法应该是混凝土柱。]固定,管上的小圆孔要向上,使新水输入既均匀又不把池泥冲浑。换新水时,还要用聚乙烯网布扎牢在进水口,以防敌害生物进入,并采取先排后灌的办法,保持水位稳定。

3.根据水质监测情况管理水质:要定期测定水温、溶氧、pH和水的透明度[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并记录其数据和天气、河蟹吃食情况,注意收听天气预报,还可在池里放些花白鲢作为监测物。根据监测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如水色变浓、pH变低、透明度低,河蟹背甲色深黑、腹部出现水锈和步足末端变黄等。每亩水面用15千克生石灰,化成水后全池泼洒,连续使用2~3次,每次间隔5~7天,以调节水质,增加水中钙的浓度,促进幼蟹生长和色泽改善;如溶氧低于4毫克/升,则应采取增氧措施。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