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广东地区气温适宜,泥鳅病害[植物体发育**、枯萎或死亡,一般由细菌、真菌、**、藻类或不适宜的气候与土壤等因素造成,属于自然灾害。]少,长得快,产量高,成本低
吴玉胜的泥鳅塘规整,水源好,通过虾鳅轮养,效益比单养高。
记者 吴耀华
吴玉胜从事水产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收购20多年,从2014年开始养殖泥鳅,是当地最早养泥鳅的养殖户。对于接触的养殖新品种,吴玉胜并没有道听途说。而是亲自去南安参观泥鳅养殖场,向其他养殖户学习养殖模式与病害防治,到其它泥鳅养殖区域了解市场,凭借多年的鱼中资源优势,咨询华中、华东等地的收购批发商、终端销售商。
谨慎进场
价低保持平常心
吴玉胜表示,从事水产这么多年,任何一个养殖品种,高利润后面肯定引来养殖热潮,价格下跌。“我选择尝试养殖泥鳅,是觉得泥鳅的养殖可持续性好,目前对虾病害多,养殖成功率[成功率,读音chéng gōng lǜ,汉语词语,指获得成功的概率、比例。]低,转养新品种,是个不错的选择。”他说,今年春节过后,泥鳅的价格与去年对比,并不理想,但在他看来,是意料之中的事。
他认为,泥鳅价格不好,原因主要有两点:一,2016年冬天是暖冬,泥鳅正常吃料,长得快,导致存塘鱼较多。二,养殖户“追涨杀跌”的心理。“其实年前泥鳅价格利润算是不错了,但许多养殖户不肯卖,还想要高价,导致年后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堆积了许多鱼,养殖户开始抛售,价格远低于预期。”
不过吴玉胜认为,市场行情是波动起伏的,泥鳅的消费市场较为稳定,等部分养殖户出鱼后,价格会有所回升。
吴玉胜如今有两口塘养泥鳅,共17亩。一口9亩,一口8亩。两口池塘均是2016年9月13日投苗,养殖密度为7万条/亩。2017年2月18日,分两批出了一口塘的泥鳅,共3.6万斤,均价是8.1元/斤。
“因为种苗成本高及养殖期间水温高,换水不便导致部分泥鳅死亡,养殖成本高些,6.5元/斤,料比1.3。”他说,但他对卖鱼的价格还是较为满意。“有钱赚就是好事,可以等待高价,如果不能对市场有较好的预判,最好还是趁有利润早点卖鱼变现。”
鱼虾间养
后期多施有益菌[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
吴玉胜认为,广东的泥鳅养殖亩产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我们的泥鳅投苗密度不算高,5-7万尾/亩,亩产量一般是3000多斤。实际上,有的地区的养殖户,已经尝试投苗密度10万尾/亩,也养殖成功。”他表示,高密度养殖,是降低养殖成本的重要手段,泥鳅虽然比对虾容易养,但高密度养殖,肯定会带来水质更易恶化、病害增加等问题,这对养殖户的池塘条件及养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养殖户要审视自身的条件和技术,充分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及技术能力,在有把握的前提下尝试最好。”吴玉胜指出,泥鳅养殖,平时要定期泼洒有益微生物调节水质改善池塘底质,而到了养殖后期,更要多下有益菌及注意底改。
吴玉胜打算将已经出完泥鳅的池塘转养对虾。“对虾和泥鳅是两个不同类别品种,致病菌有差异,轮流养殖,改变池塘环境,病菌也不容易暴发,减少病害。”他反映,有的殖户认为池塘转养殖泥鳅后底质过肥,再养回对虾,水质不好控制,对虾养殖成功率低。“这还是要归根于养殖户对水质及池塘底质的调控。”
由于近期泥鳅价格低,养殖户投苗积极性差,泥鳅苗价格便宜。吴玉胜建议养殖户可以做差异性生产养殖,多投放些苗,提高产量,增加养殖效益。
吴玉胜表示,泥鳅养殖成数最高的时间是在9-10月投苗,春节前后出售。在这期间,广东地区的气温适宜,相比夏季病害少,泥鳅容易养,又长得快,产量高,成本低。“建议广东的养殖户抓住这个有利养殖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