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海蜇人工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回捕率低、商品规格[常指生产的成品或所使用的原材料等规定的质量标准,常用在制造学和物理学中。]小、幼蜇投放[投放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 tóu fàng,是指用甩、撒的办法放置。]密度[物质每单位体积内的质量。]不准确、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管理不规范等,笔者通过近两年来对海蜇人工养殖现场进行的**服务,就其养殖技术做如下探讨,以供参考:
一、关于确定海蜇人工养殖模式
根据养殖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的类型和水源条件等,从业者首先应确定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笔者认为,目前海蜇养殖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模式1精养虾池(面积几十亩以上)→海蜇为主+鱼、
虾、贝,自然纳潮时可养殖两茬海蜇,人工纳潮时可主养一茬海蜇。
模式2盐场初级储水池(面积百亩以上)→海蜇为主+鱼、虾、贝,自然纳潮,可养殖两茬海蜇。
模式3浅海围拦(面积千亩以上)→自然海水,以养殖一
茬海蜇为主。
二、关于蜇苗投放
海蜇养殖是一项新兴产业,从业者对其苗种的质量鉴别、投放方法、投放密度等还远远不如虾苗、蟹苗那样熟悉,这也是导致目前海蜇养殖回捕率低的主要原因。
1、蜇苗投放密度蜇苗投放密度决定其群体产量和个体[通常是数字的名称,或者是某个物体的计量单位。]规格,投放密度的依据是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生物[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的丰度、回捕率和养殖模式等。由于目前海蜇养殖尚无人工饲料问世,其主要摄食体长1mm以下的轮虫、枝角类[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等天然饵料[天然饵料,是一种用动物或则植物制作的钓鱼饵料。]生物,而天然饵料生物的获得主要依靠自然纳潮或人工提水。人工养殖海蜇在无外来饵料辅助的情况下,养殖水体的交换量决定了海蜇天然饵料生物的丰度。笔者认为,在投放体长20mm-30mm大规格幼蜇、养殖水体日交换量达到10%以上的前提下,拟定产量在150kg/亩-250kg/亩、成活率20%时,幼蜇的投放密度约100片/亩-150片/亩;如果直接投放体长1Omm左右的蜇苗,投放密度约400片/亩-500片/亩;如果养殖期间可以投喂外源性饵料,如轮虫、鱼糜等,蜇苗投放密度还可以适当提高。
2、蜇苗投放时间根据辽宁地区的气候特点,蜇苗投放时间应尽量避开5月下旬的寒潮,以水温稳定在18℃-19℃以上的6月上旬为宜。
3、蜇苗投放技术要点蜇苗无论是由育苗室向暂养池投放或异地暂养池向养成池投放,都应掌握如下“四差”,即:水温温差不得超过±3℃,水体盐度差不得超过±5‰,pH相差不得超过±0.3,最大限度地控制蜇苗与虾苗、鱼苗之间的个体差。
三、关于饵料生物
笔者认为,除正常的换水管理以外,主要应强化如下两项技术措施:
1、培育基础饵料生物海蜇幼体阶段相对增重率最高,应充分发挥蜇苗生长旺盛的优势,为此,蜇苗下塘前7天-10天必须通过肥水培育以轮虫和枝角类为主的基础饵料生物,可以在进水消毒后的池塘内施用经过发酵的鸡粪50kg/亩-100kg/亩,待水中饵料生物的生物量达到1000个/L以上、水体透明度达到25cm-30cm、且水温、盐度、pH等指标适宜时,再投放蜇苗。蜇苗下塘后约10天之内基本不用换水,以保证水环境的相对稳定,使蜇苗在刚下塘时即获得一个旺盛生长的机会。
2、建立饵料生物配套池,扩增海蜇养殖容量据有关资料记载,体重3mg的碟状幼体经过3个月的生长可达到体重10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其生长速度与水域中饵料生物的丰度密切相关。据从业者观察,养殖后期海蛰个体达6kg-7kg时,日绝对增重量可达0.5kg左右,为此,需要建立饵料生物配套池培育以轮虫为主的浮游生物,补充养成池内因海蜇个体不断增大而造成天然饵料生物的不足,以达到海蜇个体规格、群体产量和养殖容量同步提高的目的。海蜇养成池与饵料生物配套池以5-10:1为宜。
四、关于水质管理
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
1、是通过纳潮提水解决天然饵料生物的不足,尤其是养殖后期池水交换量的大小与天然饵料生物的丰欠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海蜇的生长速度和个体规格。
2、是为海蜇提供适宜的水环境。随着海蜇个体的增大,池塘养殖容量的提高,必须通过纳潮来调节水质,具体做法是:蜇苗刚下塘时,水深应控制在0.5mq-0.7m,一般7天-10天之内不加水,以后坚持每日加水约10cm,直至水深2.0m以上的最高水位;养殖中中后期,坚持每天换水20cm-30cm,如果每日辅助投喂轮虫等饵料生物,则应加大日换水量,以确保蜇池溶解氧充足,水质清新。
五、关于适时捕获
适时捕获是提高海蜇产量、商品质量、出成率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适时捕获的依据有:
1、咸蜇个体规格成蜇一般个体体重3kg-5kg,个体规格越大则海蜇的品质越好,出成率越高。当海蜇达到一定规格后,可结合市场价位随日椭获,以避免销售高峰时出现压等压价、丰产不丰收的现象。
2、天气状况每年7月下旬-8月下旬是汛期,降雨和地表径流可在短时间内引起池水水质的突变,尤其是水体的盐度,可导致海蜇死亡,产量下降,因此,要根据天气状况等适时把握收捕海蜇的时间。
六、其它
1、由于海蜇对水质变化较敏感,尤其是养殖水体的盐度,为此,笔者认为在养殖中后期池水的最高水位应达到2.0m以上,池水深则水质相对稳定,尤其汛期时大量雨水流入池内可缓冲盐度和水温的变化幅度,避免因水质变化过大而导致海蜇在短时间内大批落底死亡。
2、海蜇更适宜在沙底、沙泥底的硬底池塘生长,而对黑泥底或淤泥较厚的池塘则表现为不适宜。
3、为防止海蜇搁浅死亡,大部分从业者围绕池塘内侧设置了挡网,虽然海蜇不再被搁浅但伞径顶部(蜇皮)却惨遭挡网磨损。未设置挡网的从业者发现,海蜇因运动被搁浅是少数的,只要在清晨巡塘时稍加留意,发现偶有搁浅的海蛰后人工辅助一下即可送入水中,因此,根据生产中的实际情况和设置挡网的利弊,是否必须设置或如需设置是否还需要改进,还有待从业者进一步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