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响秋季海参[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出爬后生长速度和产量的原因:
1、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问题:海参是在池底生活的,因而池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海参的体质[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和能否正常生长,池塘底部发黑甚至发臭,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如氨氮、硫化氢[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酸盐等,严重破坏海参底栖生存环境,影响海参的出爬及生长。
2、水质问题:参圈需肥水培藻,透明度保持在40—60公分,注重利用微生态制剂,培养出优良水色,促进菌藻平衡,能保持水中各项理化指标长期稳定,海参长势快、不易发病。海参出洞前如果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中的藻类[藻类是原生生物界一类真核生物(有些也为原核生物,如蓝藻门的藻类)。]形成水华时,一方面严重抑制了浮游植物因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了空气中的氧气进入养殖水体,因而导致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长时间出现缺氧或者亚缺氧状态,使养殖水体持续恶化,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加剧了病害事故的频繁发生,水华藻类大量死亡时,有的有害藻类会产生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败坏养殖水体,直接危害养殖动物;另外死亡的大量藻类会释放有机质,散发腥臭味,**了化能异养细菌的滋生。
3、消毒剂问题:由于消毒药、杀虫药、杀草剂等的滥用,造成海参池塘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繁殖失衡,海参体内肠道消化系统微生物大量减少,致使海参对饵料的吸收利用出现自体性消化屏障,海参对饵料营养的消化吸收很大程度上依赖肠道微生物。
4、海参体质问题:海参经夏眠[夏眠与冬眠一样都是动物在缺少食物的季节为了生存的自然现象。]后,自身能量消耗[ 能量消耗(energy consumption)是指人体活动时消耗体内能量的过程。]很大,体质较弱,由夏眠状态向出洞摄食状态的转变适应过程较慢较长,应提前提高海参的抗应激能力。
二、海参秋季出洞前后需要做哪些工作?
1、有根据的进行底质改良:如果底质不存在发黑现象,海参出爬采食正常,应全池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生物底质改良剂“底巧”,如果此时底质发黑发臭,底质严重恶化,应全池泼洒“爽底安”配合“底生氧”。
2、有水质**问题,需解除毒素,增氧。首先全池泼洒“绿水解毒安”,解除藻类死亡释放的毒素,第2天泼洒“强效EM”和“利生素”调理水质。应时常加开增氧机或泼洒增氧剂,改善底质环境,抑制底质中有害厌氧菌繁殖,减少硫化氢产生。
3、海参出爬前消毒是有必要的,海参是底栖生物,首先“爽底安”进行底部消毒,3天后泼洒微生态制剂,调节海参体内外微生态平衡,消除自体性消化屏障,泼洒“菌克27”+“强效EM”+“产酶益生素”,整体提高海参池水的微生物调节能力和海参体内肠道菌群平衡。
4、缩短夏眠进入摄食的转变时间,补充能量消耗,提高海参体质,在海参即将出洞前全池泼洒“低聚糖863”+“泼洒VC”,提高海参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补充海参营养,促进海参快速进入摄食生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