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缘青蟹
[青蟹(学名,Scylla serrata)属甲壳纲,梭子蟹科。]人工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主要的问题在于养殖所需苗种主要依赖于海区野生苗,虽然也有少量人工繁育的苗种,但往往因盐度差造成规格不齐、数量不稳定等。锯缘青蟹根据不同生产阶段,主要分为精养模式和蟹虾贝混养生态养殖模式两种。
(一)蟹种来源及选择
苗种有人工培育
[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蟹苗
[春季是养蟹的关键时期,蟹苗的选择和投放决定着年终养殖的产量和效益。]和天然捕捞蟹苗。外购苗种需进行检疫。选择体质健壮、肢体完整、爬行迅速、反应灵敏、无病无伤的青壳蟹苗进行放养。
(二)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大眼幼体培育至仔蟹
[仔蟹:大眼幼体蜕皮后变成蟹形小蟹,其雌雄外观,此时的小蟹称为仔蟹 ...]I期、II期,3000~3500只/㎡;仔蟹I期、II期培育至V期、VI期蟹种,45~60只/米2;养成池单养时,以放养V期、VI期蟹种计,精养池为10000〜12000只/公顷;作为辅养品种时,放养密度为2250〜5500只/公顷。
(三)饲养管理
1.水质
[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控制
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换水
[《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仔蟹中间培育期间,应保证每天换水10厘米;成蟹养殖前期,以添水为主,中、后期在大潮期间换水2〜3次,日换水量20%~30%。高温或低温季节,应提高塘内水位,暴雨后及时排去上层淡水。应不定期投放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
[改良剂是指能够改良产品品质及性能的物质,食品改良剂是由食品级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过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团的性能及食品品质及风味。],改善水质和底质。
2.饲料投喂
以低值贝类和海捕小杂鱼虾及专用配合饲料进行投喂。中间培育期间,日投饲量以放养蟹苗个体质量的100%~200%投喂,每次脱壳后增加50%;养成阶段投喂鲜杂鱼虾、低值贝类。不同生长阶段,其投饲率不同:仔蟹V期、VI期(规格:300~600只/千克
[千克(符号kg)为国际单位制中度量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基本单位之一。])日投饲率为50%~100%;仔蟹VII期、VIII期(规格:170-300只/千克)日投饲率为30%~50%;仔蟹VI期、X期(规格:80~170只/千克)日投饲率为15%~30%;仔蟹X期以上日投饲率为10%~15%。通过放置池内的饲料观察网,随时调整投饲量,水温低于18T、高于32$时减少投饲量,水温在12℃以下停止投喂。投饲地点选择在池塘四周的固定滩面上。中间培育期间,每天投喂3~4次;养成期间,早晚各投喂1次,傍晚占总投饲量的60%-70%。
3.日常管理
养成期间坚持早晚巡池,检査闸门、堤坝、防逃设施是否完好;观察水色、水位、青蟹活动、摄食情况;定期测量水温、盐度、pH值以及青蟹的壳宽、体质量等生长数值;按照无公害养殖技术要求,应做好养殖日志。
(四)病害防治
投喂优质饲料,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通过换水、增氧等手段改善水质并保持水温、盐度的相对稳定;脱壳前交替使用生石灰15毫克/升、二**氯0.2-0.3毫克/升消毒水体;发现患病死蟹,应及时捞出,査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传染**害死蟹应做深埋处理。
(五)起捕与吐沙
用流网、蟹笼、排水、干塘等方法起捕,**后青蟹应在洁净海水中流水吐沙0.5小时。
(六)注意事项
越冬前适当降低塘内水位,促使秋蟹在塘底及塘沟两侧打洞越冬,冷空气来临前尽量加高水位,以防秋蟹冻伤,影响越冬成活率。
(七)增产增效情况
青蟹养殖产量和效益,根据不同养殖方式各有不同。池塘精养模式,一般亩产在150千克以上,两茬养殖可达200千克以上;与对虾、缢蛏和泥蚶等混养模式,亩产在50千克左右,养殖亩效益达3000~5000元。
(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周建勇,施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