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并不“难养”。在中国**,天南地北,几乎每个角落都可以养殖,从几乎全淡水到全海水,从酸性硫酸盐土壤到盐碱地,都有成功养殖的例子。除了罗非鱼
[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外,试问还有哪个养殖品种有如此广泛的环境适应性?难道我们还要求南美白对虾能像鸡鸭可以在没水的陆地上养殖才叫“好养”吗?因此,说南美白对虾对养殖环境挑剔、“难养”,说不过去。
然而,近几年整个南美白对虾养殖业哀鸿遍野,的确“难养”,普遍在“前期养不活(EMS),后期长不大(僵苗)”的现象。究其原因,问题应该出在管理,即滥用投入品上,其中尤其是“肥水”不当,是造成南美白对虾“难养”的第一个操作误区。
“肥水”的目的是建立生态,但如果“肥水”过快,藻类、细菌生长过快,不平衡,不仅无法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简称ECO,是ecosystem的缩写,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紊乱。造成池塘水体产生弧菌、**、藻毒素、氨氮、**酸
[**酸是一种弱酸,电离平衡常数Ka=5.1×10^ -4(298K),是区分伯、仲、叔脂肪胺或芳香胺的鉴定试剂。]、硫化氢
[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等问题。
君不见:快速肥水,污染池塘,导致pH变化过大,pE太低,底部恶化,病原、毒素产生;出了问题就要解决,那就是改底,解毒。如果用药剂量不足,改不过来,解不彻底,对虾就“EMS”了,如果剂量够大,改了底,解了毒,但对虾也中毒了(是药三分毒,世界上没有“无毒”的药物),成了僵苗,自然是长不大了!任凭你怎么保肝、护肝,也无济于事。
流行病一定与流行养殖模式相关,这些年我们流行什么养殖模式?
好好一塘水,为什么会动不动就产生弧菌、**、藻毒素、氨氮、**酸、硫化氢……等问题?就是快速“肥水”、“补碳”、“改底”、“解毒”,来回折腾导致的,而肥水是整个操作思路错误的第一步
[第一步,是由法律出版社在2011年出版的图书。]。
第一步错,步步错。正常肥水,不仅仅需要好的产品,更需要好的操作思路。所以,对虾养殖肥水产品
[水产品是海洋和淡水渔业生产的水产动植物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总称。]的标准,不能再立足于“见效快”,而要选择持久性强,缓慢建立水生态的肥水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