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大海参[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朋友对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改底越来越重视,同时更关注药品的改底效果。怎么判断药品改底效果的好坏呢?大部分[拼音dàbùfèn注音 ㄉㄚˋㄅㄨˋㄈㄣˋ解释[much;themostpart;thelargestproportion;majorityof]超过一半的部分 把他所有东西大部分都送掉了[1]-dabufen]人认为快速让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变白”、“变黄”的就是好的改底剂,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能够快速让底质转变的药物一般都是强**剂[在**还原反应中,获得电子的物质称作**剂,与此对应,失去电子的物质称作还原剂。](例如:过硫酸氢钾、三氯异氰尿酸[氰尿酸(英文名称cyanuric acid)又名三聚氰酸(tricyanic acid);2,4,6-三羟基-1,3,5-三嗪;2,4,6三羟基-均三嗪(2,4,6-triazinettriol);均三嗪三醇(sym-triazinetriol)。]、臭氧片、二**氯[二**氯(ClO₂)是一种黄绿色到橙**的气体,是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片剂等),不但对养殖动物有**作用,同时也会破坏池塘底质的正常结构,长期使用造成底部“板结”。
有很多人不理解,底质改好了,怎么能说被破坏了呢?其实大家仔细想想就能够明白,每次用强**剂改底都能够直观的看到有明显效果,但却忽视了底层生物膜(藻类、菌类)被破坏,池塘生态平衡[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被打破的现象。我们每次定期改底都会破坏池塘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渐形成恶性循环,越改底频率越要勤,否则底质越易恶化。当然强**剂的存在也是有意义的,当底质黑臭时有必要用其快速分解有毒有害物质[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
那么定期改底的目的是什么?改善底质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是我们改底的主要目的。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提高底层**还原电位,防底部发酵发热;2、打破底层张力,防底部缺氧;3、分解有毒有害物质,抑制有害菌;4、释放微量元素等藻类的营养素。
那应该怎么做呢?其实大部分养殖朋友都已经认识到了,开始使用表面活性剂类的弱**型底改产品。这也是近几年利洋“白加黑”(“底居安+底加氧”)被广大海参养殖朋友认可的原因。“白加黑”不但起到改底的作用,并且避免了强**剂改底的副作用。同时在高温雨季或缺氧时打破水分层,起到解毒、增氧、降底热的作用,减少因这类问题给养殖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我们改底时一定要把握好关键,不要再让池塘底质受伤,让“白加黑”来为您海参养殖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