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口鲶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在10多年的研究与生产推广中,已发现的疾病有白头白嘴病、白尾病、打印病、溃疡病、出血病[基本信息概述:出血病是一种传染性鱼病。]、烂尾病、烂鳃病、肠炎病、斜管虫病、绦虫病、车轮虫病、小瓜虫[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病、杯体虫病、盘钩虫病[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引起的疾病。]、锚头鳋病、鲺病、锥体虫病、气泡病、萎瘪病、肝脂肪性肿大等20余种。但从总体上说大口鲇的抗病能力比较强,常见的或危害严重的疾病只有几种,如苗种阶段易患白头白嘴或白尾病、出血病和小瓜虫病,成鱼阶段易患肠炎或鲺病,亲鱼易患打印病、烂尾病等。大口鲇的敌害有水蜈蚣(龙虱幼虫)、水网藻、水鸟、蛙、蛇等。

发病原因:

(1)鱼池未经清塘消毒或消毒处理不彻底,或所用的消毒药物已严重失效。

(2)苗种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过大或水质变坏,降低了鱼体的抗病能力。

(3)投喂的水蚤、水蚯蚓等活饵料[ ...]未经消毒处理,带进了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或是投喂的饲料(包括冰鲜鱼块等)**变质;或因投饲不匀或施肥不当引发疾病。

(4)鱼的体质较差,或在运输过程中受伤,病原体乘虚而入;也可能苗种本身已带病。

(5)水源**,或是病死鱼的交叉重复感染。

在生产实践中,鱼病的暴发往往是以并发症[并发症是一个复杂的临床医学概念。]的形式出现,对并发症的治疗,难度就更大。因此,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掌握防治鱼病的主动权。此外,大口鲇是无鳞鱼,对各种治病药物比有鳞鱼更敏感,故用药浓度和药浴时间更要从严掌握,药量一般均应低于常规用量,药浴时间必须视水温高低与鱼体大小灵活掌握。并在施药4小时内必须派专人监视鱼情,3小时后即向鱼池大量冲水,以防造成急、慢**害。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