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鱼种鳃霉病治愈后,你该注意哪些问题防止复发


云南普洱市椅象镇一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连续2次发生鳃霉病[霉病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属真菌病害,花、果、叶、茎均可发病。],并且都通过外用药物治疗[通过主观看法,对客观现象的认识,并作出明确判断。]后停止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说明鳃霉病可以通过正确使用药物得到有效治疗。由于已知的鳃霉菌[霉菌是真菌的一部分,其特点是菌丝体较发达,无较大的子实体。]的生物学[生物学(Biology)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门类。]资料很少,具体鳃霉菌在池塘中的来源和如何感染鱼体还不清楚。

一、基本情况

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罗非鱼[罗非鱼,俗称: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南洋鲫等。]养殖池塘位于云南普洱市椅象镇大寨村,面积6亩,平均水深2米,水源为河水。2012年春季清淤,底泥厚约10厘米(见图1)。2015年3月中旬放养罗非鱼夏花10万尾。放苗后投喂粉状配合饲料。发病前一直没有施肥和用药。

图1发病池塘

二、病例[释义某种疾病的例子。]分析

5月6日发现死亡罗非鱼80尾,发病鱼体长约6cm。池塘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老化、浑浊,蓝绿色,下风口有大量蓝藻水华,透明度约10厘米,水温约22℃。后续10天的死亡情况及处理措施如表1所示。

然而,6月9日又发现罗非鱼死亡,数量不多,3-4尾/天,发病前3天加水约50cm,水源为蓄积的雨水,接下来的死亡情况及处理方案如表2。

三、分析与总结

1、本池塘连续2次发生鳃霉病,并且都通过外用药物治疗后停止死亡,说明鳃霉病可以通过正确使用药物得到有效治疗。本病例第一次发生鳃霉病通过治疗停止死亡后,20多天又一次复发,可能治疗后鳃丝上或水体中仍然有少量鳃霉菌丝,待水体环境适合繁殖后又大量繁殖;也可能流经地表的雨水有机质[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含量高,带有鳃霉“种子”,注入池塘后再次发病。由于已知的鳃霉菌的生物学资料很少,具体鳃霉菌在池塘中的来源和如何感染鱼体还不清楚。

图2呈“花鳃”、挂泥

图3鳃丝上寄生的鳃霉

图4分枝菌丝和孢子

2、鳃霉病主要发生在有机质多的污浊水质的池塘,本病例池塘虽然底泥不多,也没有施肥,但是河水水源有机质多,放苗后又投喂大量粉状饲料,水质很快恶化,第一次发病时下风口有大量蓝藻也证明水质有机污染严重,在云南见到的其它鳃霉病病例也有池塘返底后明显发臭而发病的情况。再次复发与大量注入外源雨水有关,外源水有机质多,注水后氨氮升高,为鳃霉病再次发生创造了条件。由于车轮虫等纤毛虫[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也喜欢有机质丰富的污浊水质,鳃霉病也常常和车轮虫病并发,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同时控制纤毛虫。

图5鳃丝正常

图6鳃丝局部溃烂

3、在云南省[云南简称“云”或“滇”,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南部。]一周时间的现场疾病调查过程中,发现2例罗非鱼鱼种发生鳃霉病大量死亡,可能罗非鱼也是鳃霉病的易感鱼类之一,特别是苗种培育阶段。云南省白天异常高温也可能是鳃霉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图7鳃丝上的鳃霉菌丝

图8鳃丝上同时有车轮虫寄生





来源:水产前沿(微信号:fishfirst)
作者:广州利洋水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唐绍林黄永伟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