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症状:病鱼体色发暗、发红(即鱼体表[(1).仪表。]、鳍、鳃部有充血现象),游动减慢。确诊前连续两天出现几十到上百尾病鱼死亡[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现象。经显微镜[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检查病鱼鳃丝,发现寄生有鲤斜管虫[管虫又名管蠕虫、管栖蠕虫,是一种大型动物,身长能达到1~2米,直径约数厘米。]。
2.病原体[病原体(pathogens)指可造**或动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立克次氏体、寄生虫、真菌)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组体包括杂交体或突变体)。]简介:鲤斜管虫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外形近似粘孢子虫,但能借助腹部纤毛运动,且运动时能看到有一条象喇叭状的口管,与身体纵轴约成30度的倾角。该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主要寄生于鱼的鳃、鳍、体表的缝隙。条件适宜时能迅速繁殖,造成鱼大批死亡,特别是鱼种阶段。是危害比较大的疾病之一。
3.发病原因:此病为低温季节流行病[流行病指可以感染众多人口的传染病。]。而此次在高温季节的7月份发生此病,笔者认为是由于我省2004年7月份气温偏低,加之用井水养鱼,导致池塘水温过低造成的。
4.治疗情况:确诊此病后立即用“鱼虫清-2000”杀虫药,分别按0.15克/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0.2克/立方米、0.15克/立方米剂量连续泼洒[【词目】泼洒 【读音】pō sǎ 【释义】将水或其他细小东西向外倒洒,使散开。]3天,第一天基本控制住了病鱼死亡,为巩固疗效,又泼洒了两天。到第四天[《第四天》是鸿者无敌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起点网。],鱼开始正常摄食。